▲考拉也爱吃~图/soogif

-风物君语-

谁还没在小时候被催着吃过苹果~

苹果,可能是妈妈们最喜欢的水果。

放学回家的餐桌,晚饭后的茶几上,总是少不了一颗颗刚刚削好,或是被切成一芽一芽的,白白胖胖的——苹果。

▲切成芽的苹果要快点吃。图/soogif

因为氧化而有点泛黄的颜色,酸酸甜甜的口感,那都是“妈妈牌”苹果独有的味道。而被妈妈们催着吃苹果的记忆,大概也是很多人所共有的童年情结了。

禁果?香料?还是装饰品?

要问哪种果子背后的意义最为丰富?那毫无疑问是苹果了。

用香甜的味道引诱夏娃品尝,并开启智慧的“禁果”、砸出了科学巨人牛顿灵感的智慧果……吃苹果变聪明的故事,也许正是妈妈们孜孜不倦“安利”苹果的原因之一吧。

▲苹果花如同五瓣梅花形状,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图/视觉中国

而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亚瑟王传说里的理想乡“阿瓦隆”(这个名字很可能源于苹果)等诸多传说,更是为苹果蒙上了青春果、爱情果的神秘面纱,至于所谓的禁果,更有可能是一种“人祸”。在宗教争端之中,指斥对方爱吃的果子为“禁果”,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正在吃苹果的著名演员“小玫瑰”娜塔莉·多默尔。图/soogif

虽然是“禁果”,也禁不住人们垂涎苹果薄皮下边的甘美多汁。苹果的传说故事不断被记载传唱,让西方成为苹果传说的主舞台。

▲苹果“红绿灯”。图/视觉中国

那么中国本土有苹果吗?

答案是有的,新疆野苹果正是苹果的重要起源之一。不过在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抵达烟台,并带来土耳其苹果改良种之前,国内最早被称为“林檎”或“柰”,或是“苹婆果”的苹果属植物,主要用途其实——并不是吃。

▲今天提到“林檎”,除了在海南、平凉等地尚存的某种小果以及音乐家椎名林檎,一般想到的是广东潮汕一带被称作“林檎”的释迦果(又名番荔枝)。图/图虫·创意

从西汉的《上林赋》,到晋时郭义恭的《广志》,苹果已经以“柰”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迹。这种中国本土产的绵苹果,颜色红润漂亮,香“闻数步”,形状匀称可爱……除了没熟时口感跟棉絮没多大区别、熟了果肉基本会烂光以外,作为苹果本身没有任何缺点了。

▲慈禧画像中的两侧果盘,摆的就是中国土产绵苹果。图/新浪微博

战争史研究WHS

当然大吃货国不会对它放弃治疗,除了被用来熏香之外,还把它作为高高在上的“供果”,摆在桌头当一种装饰用的“香炉”,也会在它八九分熟时,试着吃一点果肉,并留下了“佳”的“点赞”。

苹果开始被叫做苹果,是明朝的事情。明代农学家王象晋的《群芳谱》,有专门记载“苹果”的词条:“蘋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蘋”,是“萍”字的繁写形式,后来一步步演化,成为苹果,因为谐音,让苹果有了岁岁“平”安的含义。

▲国内流行的“送平安果”大概是苹果画风最精致的时刻之一了。图/soogif

更有意思的是,来自西方的平安夜,被平安果裹挟,成为了商家们中西结合,热销苹果的理由。平安夜互送的平安果,和端午节编的手绳、情人节的人情巧克力一起,堪称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大学阶段的初次人情难题。

▲富士苹果的命名有多种说法,源自富士山、或是当时的影星山本富士子,或是栽培种发源地青森县藤崎町……图/图虫·创意

像富士、元帅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几种苹果,其实历史大都不超过百年时间。比如今天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苹果:富士(Fuji),就是年用国光苹果和美国蛇果(RedDelicious)杂交培育而成,原名“东北七号”,年,它才被命名为“富士”。富士苹果,今天主要在国内大规模种植,成为了中国的“国民苹果”。

▲蛇果一般售价比较昂贵,包装也要裹得严严实实。图/图虫·创意

蛇果(RedDelicious),原产美国。并不是因为“蛇诱惑吃的禁果”而得名。这种名字上就非常美味的(delicious)果子传入中国后,被广东人音译为“地利蛇果”,再后来名字减了个肥,就只剩蛇果了。此外,我们熟知的黄元帅,也就是金冠苹果(GoldenDelicious),同样是源自“美味的”这个形容词。

▲酷似蛇果的天水花牛苹果,前期脆甜,后期软糯。图/图虫·创意

与蛇果同形不同果的,就是花牛苹果。它是年甘肃天水花牛寨农业站以蛇果为母本、综合国光、金冠等多个品种培育出的“融合巨人”。花牛苹果最大的特点在于,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糯粉的口感,如果你买到了蛇果,却发现吃出了土豆泥的感觉,恭喜你,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牛苹果,请拿出一个小勺子,一点点慢慢舀着吃吧~

▲苹果酸甜品种图,越往下的苹果越甜。苹果公司那个被咬了一口的logo,就是第一排从左往右第三个:麦金托什红苹果。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1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