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是中华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

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

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藏医用药理论基础原则:

“五源、六味、八性、十七效”。

01

五源即土、水、火、风、空

土源为药物生长之本源

水源为药物生长之汁液

火源为药物生长之势源

风源为药物生长之动力

空源为药物生长之空间

藏医认为药物的性、味、效亦源于五源,

五源缺一,药物则不能生长。

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

02

六味即甘、酸、苦、涩、辛、咸

土、水源偏盛的药物味甘

火、土源偏盛的药物味酸

水、火源偏盛的药物味辛

水、风源偏盛的药物味涩

火、风源偏盛的药物味咸

土、风源偏重的药物味苦

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愈疮、焕发容颜、延年益寿的功效。酸味具有生胃火、增长消化能力、使油脂糜烂稀释之效。辛味具有增生胃热、消积化食、镇静安眠、驱除肠胃寄生虫之效。涩味具有愈合伤口、复苏开窍、荣润肤色、驱虫之效。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烦渴、生赤巴、干黄水、增生血压、下死胎之效。苦味具有清血热、赤巴热、健胃舒胸、增生肌肤的功效。

除了六味之外,还有三化味,即服药后在体内经吸收,使原来药物之味发生变化。

如甘、咸两味转化为甘味,

辛、涩、苦转化为苦味,

酸味经体内吸收后仍为酸味,

因此,甘、苦、酸被称为三化味。

03

药性,是基于五源而形成的药物属性

即寒、热;轻、重;钝、锐;润、糙

药性重、润、寒、钝,能治隆病、赤巴病,

药性轻、糙、热、锐,能治培根病,

轻、糙、寒,能诱发隆病,

热、锐、润,能诱发赤巴病,

重、润、寒、钝,能诱发培根病。

同时,藏医学把药物的性与疾病的性同归为寒、热两大类。因此,药物与疾病的属性要对应相治,即寒与热、轻与重、锐与钝、润与糙是相互对立制约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治病时应辨证论治。

04

药效,指药物对疾病具有对治的功效。

即寒、热;温、凉;干、稀;

润、糙;轻、重;稳、动;

钝、锐;柔、燥;软。

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柔、钝、润、干之效,能使身体坚实,治隆病。

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凉、重、钝、润、软、柔之效,能滋润身体,治赤巴病。

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干、燥、轻、润、动之效,能治培根病。

风性强的药物具有轻、动、寒、糙、燥、干之效,能精气通行,治培根、赤巴病。

空性药物统率其他四大类所生的药物效能,遍行全身,主要医治综合性疾病。

藏医认为,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17效的对治配伍组方。

所谓对治,就是采用药性与病性两两相对或相反的方法进行治疗。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同理,温以凉、轻以重、柔以燥等进行对治,这就是用药的指导理论和原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1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