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荠菜的一切
作者徐廷华其书《雅趣:荠菜》中这样描写到:荠菜,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春寒料峭中,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俯仰可摘。《诗经·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尔雅》中也有:“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说明。可见荠菜在我国生长最少亦有两千年以上。 荠菜自古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爱物,它是春天的美食,家喻户晓,“春在溪头荠菜花”,文人常会吟咏这句诗。诗句原出自辛弃疾一首《鹧鸪天》词,全词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白居易在《春风》诗里也说:“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把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相提并论。 与其它野菜相比起来,荠菜的味道是最好的,一来无腥苦,二来无怪味,摘些叶子用手一搓,便有淡淡的清香。与其它食材放在一起,淡者出味,浓者提鲜。可炒、可烩,多则可拌之做馅,少则与豆腐弄个鲜汤也是令人舒爽不过的事。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桌上的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其主要成分就是荠菜。“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表明荠菜在古人眼里的身份。 这种讨人喜欢的野菜,诗人陆游对它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写道:“今日食荠极美,虽小甘于五味,有味外之美。”并写诗称赞:“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美食家苏东坡推崇荠菜,称赞荠菜能健胃消食,嗜食不厌,炸春饼以荠菜作馅料,较其他馅料清香。到了清代,郑板桥在其画中感叹:“三春荠菜扰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 (荠菜姜黄豆腐馅) 现在让我们从荠菜的诗歌里走出来,了解一下荠菜的药用价值吧! 荠菜为十字花科荠属植物。它不仅是一种野菜,也是一味草药。 打个比方的话,荠菜好比“蔬菜中的甘草。”它的药性平和到连一个月的小婴儿都可以用。荠菜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食用后可增强大肠蠕动,促进排泄,从而增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 荠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因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原,所以是治疗干眼病、夜盲症的良好食物。 荠菜性凉,味甘,归肝、脾经。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既能祛寒,又能祛热,祛寒不上火,祛热不寒凉。可谓寒热通杀,是维持人体寒热平衡的好帮手,还能健脾利湿。 荠菜的11种功效 [1]搜陈寒 人体陈存的陈年寒气,我们把它称为“陈寒”。《黄帝内经》教导我们:“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被寒气所伤,寒气会深入人体内部潜伏下来变成“陈寒”。到了春天,阳气升发,寒极生热,就会引起上火、感冒、发烧。 荠菜能将人体年深日久的陈寒给搜出来。这是荠菜对我们对大的贡献。 [2]祛血热 荠菜是寒热通治的。很多人不知道,寒性体质也可能血热。例如胃寒的人也可能血热。例如胃寒的人也可能同时肝血热。肝血热的人,很容易早生白发。 [3]降胃火 胃火重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控制不住食欲,二是口气重。荠菜既降胃火,又不会苦寒伤胃。 [4]防胃病 经常给小孩子吃点荠菜,长大后不容易得胃病。 [5]防过敏 春季女性容易皮肤过敏,发红、脱皮,常吃荠菜可以预防。 [6]清小肠火 小肠有火,容易小便不利、尿黄,晚上睡觉会心神不宁。 [7]调理婴儿积食 荠菜水很平和,一个月的婴儿都可以用。要用带根带籽带叶的全株来煮水。 [8]调理血压 荠菜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根部的效果最好 [9]预防白内障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就是白内障,因此建议糖尿病人经常喝荠菜水。 预防春季流行病(流感、红眼病、上火、皮肤过敏) [10]预防月子病 产妇在月子里,一定要喝一次荠菜水,对防止产后发烧有好处。用带根的荠菜,喝一次就足够。 [11]调理牙龈出血 刷牙牙龈出血,是脾虚的表现,可以经常吃点荠菜来调理。 (荠菜水) 怎样采摘荠菜? 采荠菜的时候连根一起采摘,最好是带籽的,药性更强。 整株采回家晾干,可以用一整年。放一些在厨房的灶台上,可以避蚂蚁。 需要治病的时候,取几株,用开水煮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没有条件煮,可以泡茶喝。 开春后第一批开花结籽的荠菜药性最好,它们储存了整个冬季的能量,加上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生长慢,所以药用价值最高。 今年的春天,我用荠菜做了这些美味。 1.荠菜姜黄豆腐丸子 2.荠菜饺子 3.荠菜姜黄豆腐汤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xw/9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作家middot读者middot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