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邢台地方风味小吃第一弹吃货们不
我的观点对于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每天吃饭是最开心的事情,今天我又发现了很多风味小吃哦,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大锅菜 邢台的传统风俗中,逢年节集会,婚丧嫁娶,在招待宾客的宴席中,最少不了的,便是这大锅菜了。 大锅菜是邢台特有的风味家常菜,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它都是人们餐桌上的最爱,它选料平常,做法家常,家家户户都可做,家家户户都会做。也许人们喜欢的,正是这种用最家常的方法,把最平常的材料放在一起慢慢煨煮出来的浓厚滋味吧。这不正像生活,由无数平常而琐碎的日子组成,却要靠你一颗细致的心,把它过得有滋有味起来。那么多的菜放在一锅里炖,虽然各有各的味道,但它们却有了许多变化,因为这炖的过程中,它们已经彼此将对方的精华吸收进来,丰富了自己的味道,这许多菜,就这样既独立又紧密,既张扬又包容,互相取长补短,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味道。想想,大锅菜不也正如咱们邢台人骨子里那股子坦诚直白、友善相处、虚心善学、宽厚包容的性情一样么? 隆尧羊汤在隆尧羊肉馆喝羊汤是一种享受。羊汤端上来,油油的浓浓的,奶白的汤色配上鲜绿的葱花,冒着白色的热气,一股新鲜浓郁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让食欲一下子就振奋起来。等不及先吸溜一口,嘴一凑上去,热气先把眼睛朦胧了。汤初入口,细滑香醇的味道由舌头至喉咙蔓延开去,顺流而下,暖暖的感觉就延伸到了肚子里。羊杂煮得软软的,浸透了羊骨的精髓,轻轻一嚼,里面的汁水就溢了出来,一种特有的清香就弥漫于口中。若是喜欢吃辣,还可以加上一勺子辣椒,椒红汤白,只看颜色就不由得心醉,再就着店里的金丝小饼,或泡在汤里或干吃,小饼的香脆夹着羊汤的温润,喝到额头的汗细细地冒出来,一种温暖舒泰的感觉遍布全身。最后还可以再来一碗清汤,不加任何调料,慢慢地品那一份清鲜。 清河菜豆腐在武松的故乡清河,有一样特别家常却又特别有名的美食,那就是清河菜豆腐。 菜豆腐,听起来像一道菜的名字,顾名思义,应该是用蔬菜和豆腐做的,其实不然。菜豆腐,其实是一道粥。 菜豆腐是用黄豆泡涨后磨成豆馇,和小米磨成的粗面混合在一起熬,再加上剁碎了的青菜叶和少许盐调味做成的粥。因为磨豆子的时候用的小磨上面有一个手柄,用手拐来磨的,所以菜豆腐又叫拐磨子粥。听当地人说,这菜豆腐其实是过去穷人发明的吃食。据说,解放前清河县“城乡主食高梁、小米,玉米、豆类为副”,而“小麦除节日宴客食之”之外,日常仅有“富家、商家食之”,因为粮食不够吃,穷苦人便想法把杂粮掺和上菜食做出花样来裹腹,用小拐磨磨豆,煮开再下米称“甜磨子”或“磨糊子”。若把青菜叶剁碎放进锅里再加盐少许煮熟吃,菜少者称“菜和和”,菜多者就是“菜豆腐”了。 任县老炒肉第一次听说任县老炒肉,是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朋友是任县人,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任县的吃食儿不多,但老炒肉很出名。本地人爱吃,外地人也慕名来品尝。”“炒老炒肉,讲究一个快字,酱爆好后,要迅速将过好油的肉放入酱内快速翻炒,与此同时,抓一大把绿豆芽或葱花,扔到勺内,一同翻炒。绿豆芽或葱适合快炒,且白的绿豆芽或青、白相间的葱与酱红色的过油肉配在一起,其色诱人,其味馋人,的确不失是一道美味儿。”又说:“刚出炉的烧饼或火烧,加上刚出锅的老炒肉,其肉香、酱香与热烘烘的麦香杂糅在一起,其味美不胜收。” 广宗薄饼有炖菜,有汤,有粥,有肉,好像就差主食了,我们再来尝一尝广宗薄饼。 广宗薄饼,也叫“风吹大油饼”。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的“薄”吧——直径一尺半的一张油饼,仅重三、四两,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够隔饼看报,真是比纸还薄了,风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饼做饼卷肉,那里面的肉透过薄饼显出一种诱人的色泽来,真是叫人顿生馋意。 广宗薄饼源于广宗城东北的李怀村。从明朝中叶开始,李怀集市规模扩大,每逢集日,四方商贾云集,李怀集热闹非凡,而广宗薄饼在李怀集上以它独特的风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青睐,生意日渐兴隆,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栏目中播出后,就闻名全国了。 邢台馓子记得小时候,每逢赶集庙会,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见一人从油盆中把饧好的面条捋细并缠在手臂上,绕个十来圈,另有一人手持一双长筷子,挑住缠好的面条两端抻开,面被抻得极细,然后先入油烫一下,立即两支筷子翻过,盘成绞丝,或将两支筷子合并,叠成扇状,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断翻动馓子,炸熟捞出。 邢台锅贴记忆中,锅贴是带着一抹温暖的色彩登场的。记得疼我的爷爷那时每每从乡下来城里看我,总要骑着一辆二八的破自行车带着我满城转悠着找好吃的,直到把小肚皮撑得再也吃不下。而邢台饭庄的锅贴,是每次必点的美食。刚端上来的锅贴,呈虎皮色,底面焦黄,两头留着口,露出里面鲜美的馅儿,冒着丝丝热气,很是招人,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外焦里嫩,混合着表皮的浓郁麦香、馅料的软嫩鲜香、底面的酥脆焦香,让人吃过了就不容易忘掉。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邢台锅贴是颇有名气,也是颇有来头的。据说是河北十种地方名吃之一呢。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来到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庄,专做锅贴。出铛的锅贴外焦里嫩,香而不腻,因而吸引了牛城百姓。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品。 牛舌头火烧威县火烧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用吊炉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据说,在民国初年,威县打火烧的名师以黄街石老美、西街和友林最负盛名。解放前后,又有刘振英、李保海、马佩琴名重一时。近年又涌现出李柱等一批后起之秀。 现在的威县火烧又多了几个新品种,如油酥火烧、糖火烧、馅火烧等等,来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口味。 临城腌肉朋友说,每年过年的时候,临城家家户户都会做腌肉,那几天连空气中都飘满了炖肉的香味。制作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用那种偏肥的五花肉,切成大块,放在清水里泡一天左右,然后捞出洗净。炖肉一般用的是乡下的大铁锅大灶台,就是做大锅菜的那种。“轻烧文火”炖到七八分熟捞出,略微控水,锅中水倒出,放入油热开,把肉沾上红糖放进油锅里炸,白色的肥肉一下子就变成了很有质感的酱红色。炸好的肉放进罐子里面,洒上盐,密封好就可以了。等平时需要吃的时候,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切成肉片入锅烹炒,那滋味…… 我当然是禁不住腌肉的诱惑,亲自品尝了才罢休。那红润的肉色首先吸引了我,而那微咸清爽、滑溜可口、鲜嫩无比的滋味,更满足了挑剔的味蕾。尽管大部分是肥肉,但肥而不腻,真的是满口余香,三日不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6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果你错过了京城这些,你一定会和错过许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