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580332.html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一个有关于中草药的传说,那就是山上有一种植物,也像普通的茅草一般,当自然界有风的时候,它就像一座山一样纹丝不动,可当自然界没有风的时候,它地表的植株却又自己摇晃起来,它就是独活。

独活这味中药,现在看起来没有任何的出奇之处,可李时珍却在《本草纲目》对它推崇备至,甚至还叫它“长生草”。认为它的功用就在于祛除关节之风寒湿气,还不论新久,更善于清除在“表”的风寒。

独活这个名字名气足够响亮,但它的学名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齿毛当归。当归那可是中药界里家喻户晓的品类,独活之所以有这个本名,我认为更多还是和它散发的气味、外形有关。

如果不是有深厚的中草药知识,一般人看到独活和当归,根本区分不清。

因为外观上,独活和当归几乎一模一样,散发的气味也几乎一样浓郁。唯一的不同,是独活的颜色比当归稍微深一点。当然,切开后的断面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除了独活之外,还有独摇草、独滑等别名。

而独活入药的记载,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存在了,还被归属为上品,主要就是能驱散四肢百节的风湿之气,可以说,“祛风湿”就是独活的一个特点。

而明代的《本草化义》里对独活的描述更宽一些,认为它能宣通气道,上至巅顶下至双膝,新旧之风都能驱散。

在中医方剂里,独活是和羌活最常一起出现的,它们的区别也不大。主要就是羌活更偏于上焦,也就是上半身,而独活更善于走下焦,也就是腰以下的风湿。

但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羌活更善于驱散游走的新风邪,独活更善于驱散潜伏下来的旧风邪。

归纳历代医家对独活的使用经验,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驱散在表的风寒湿邪:

作为一味祛风解表药,独活驱散表邪是理所应当的,在表之邪,不管是风寒湿都可以。

但独活发散的力量比羌活稍微弱一些,也稍微温和一些,

所以,使用独活发散风寒时,比较适合那些怕冷而身热、不出汗、四肢感觉酸重的人,可以和羌活、防风之类配伍。

如果伴有口干口苦等里热,还可以配伍黄芩、知母。

2、驱散内在的风寒湿邪:

《黄帝内经》说“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在内的风寒湿邪,其实多半就是痹症,也就是我们俗话说得风湿关节问题,主要以活动不利、酸胀冷痛为主。

这时候,独活基本都和石楠藤、防风、附子之类配伍,这在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就有记载。

当然,如果是腰以下的风寒湿邪,独活一般和秦艽、威灵仙、杜仲等配伍。如果在肩颈上焦,独活一般和羌活、桂枝、桑枝等配伍。

当然,中医素有“久病多淤”的说法,痹症时间长,也就是风寒湿之邪停滞体内时间太长,也会有血气不通的可能,独活就可以和党参、桃仁、川芎之类配伍,起到扶助正气、通达经络的好处。

总而言之,独活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草药,也是人们用于驱散风湿的常用之品,因为它性味苦温而燥的特点,也就有容易损耗津液的坏处,对于阴虚、实热等证候,独活显然就应该忌讳使用。

但说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的说法,我认为更多还是一种意象,未必就是真实存在的,至少我见到的独活就不具备这个特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1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