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名小吃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包头小吃 老包头近三百年的漫漫历史,为这座移民城市融入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以蒙古族、晋陕人、回族等为主要代表的餐饮业各具特色,在这里汇聚,最后形成了老包头固有的风味名吃,色香味俱佳,煎炒烹炸,荤素菜肴,应有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乾隆狩猎到塞外饥肠辘辘品稍卖 有人说:吃在广东。可在我们塞外老城,也有一款名吃堪称一绝,那就是老包头的稍卖。说起稍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话说乾隆皇帝狩猎至大青山一带,因山高路险,秋寒瑟瑟,又天近黄昏,加上疲劳,饥寒交迫,便催马下山,拟翌日再猎。因远离行营,命随从就近找一小店充饥。转出一道山弯,忽见一家小店,随从上前敲门喊道:“快快拿酒拿肉来,好让我们解饥渴!”店主为难道:“面袋已空,肉已用完,拿甚做?”乾隆看着店主难色,抬头瞥见墙上写着:走进门来,你我都温饱。你不进来,咱俩都挨饿。乾隆哑然失笑,文字虽粗俗,却颇有道理,便对店主说:“要想不让我挨饿,你就亲手认真做!”店主无奈,于是把剩余的一点儿面,还有一些葱、碎肉什么的归拢到一块,因肉不够,就把馅里加了粉面,再把皮子擀得薄如纸,为了显眼好看,还用碗当擀面杖,皮子四周就成了花牙牙细穗穗。须臾,揭笼取食。饥不择食的乾隆,一看此物,如罂粟开花,如玉囊闪光,迫不及待品尝,嚯,他惊叫一声,这东西皮薄肉滑,一咬喷香,俄顷统统吃光。他边回味,边问店主:此物为何?店主被问得瞠目结舌,随口便说:这叫稍卖,因天色已晚,捎带就卖了。。。。。。于是,“稍卖”这一独特的风味小吃就在包头城诞生。 再后来,店主的手艺没人接替,不久作古。饮食界的回族人很精明,他们向来是做生意的行家里手,而且善理财,会经营,于是也做起了稍卖小吃加清茶、点心干货来搭配的生意。不几年,差不多每条街上,尤其是东门大街,东西前街和草市街、财神庙,都有回族人经营的稍卖馆,从此,稍卖上了餐桌,成了包头人喜欢吃的早点。 老包头传统特色美食臭子熏肉 在东河区的老中市街有家卖熟食的叫臭子熏肉,正宗祖传三代,店老板小名就叫小臭,大名叫王文恩,但东河人说这名字大多不知道,说王臭子八九十年代非常有名,妇幼皆知。沿袭父亲的祖传手艺,祖籍山东人,父亲在解放前的熏肉日本人都喜欢吃,并赠予很多东西表示友好;后来做的火腿非常出名,外号叫“二王火腿”,熏鸡,素卷,三鲜肠,小红肠,当时家喻户晓,非常出名。后包头市食品公司成立,生产的宾欢牌香肠,诚邀王老先生当技术顾问。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申请个体工商户,随后又注册了“臭子”商标。可以说是包头历史的熏肉制作第一人,他制作的熏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色泽红润诱人,味道入口唇齿留香,肥而不腻,瘦不垫牙,风味独特,回味无穷。熏肉系柏木白糖熏制,炎热的夏天蚊蝇不爬,数伏天存放一周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色食品,后经历史沿革出来好多相似相近名字字号的熏肉品牌。熏肉的品种有熏五花肉、熏猪头、熏猪蹄猪肘子、熏鸡,熏野兔,熏排骨、熏下水等20多种。 胡油炸糕大烩菜百姓餐桌离不开 孟浩然《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诗中提到的“鸡黍”,就是鸡肉和黍米,泛指农家招待客人的好饭菜。老包头人爱吃的油炸糕,就是由黍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 黍,俗名黍子,是杂粮之一,去皮后叫黄米。黄米经过淘洗,加工成黄米面,即可做糕,色泽米黄、味纯性粘,又软又筋,可以和南方的江米媲美。 包头人也爱吃糕,但不是糯米,是本地产的黄米。包糕的馅很讲究,有绿豆红糖馅、红豆馅、枣泥馅、麻糖馅,如果想换换口味,还有韭菜山药丝馅,吃起来也别有风味。每年腊月二十三,老包头不管在城里还是乡间家家户户都要蒸糕,除了过祭社节吃麻糖糕之外,还要把过大年的糕都炸出来,冻储在凉房的大缸里。正月里,也要轻松几天,走亲戚、回娘家、串门子、看红火,哪有功夫现做饭?于是就馏上隔年馍馍隔年糕,虽不如现炸的好吃,但省时省事,男人们也能下手将就几顿。而且,正月里吃隔年糕还有个吉祥的说法,就是“年年有余,节节高升”的意思。 当然不是光吃糕,还要烩一锅大烩菜,酸菜猪肉粉条子、山药豆腐素丸子。若是吃素糕,味道和品种就变了:鸡肉山药干豆角,勤添肉汤慢火烧。大烩菜是老包头百姓们的家常菜,冬天是酸菜,春天是干烩菜,夏天是豆角茄子烩菜,秋天则是白菜土豆加葫芦什么的,但每种烩菜都短不了豆腐粉条。烩菜不仅在老百姓家里常做,如今在一些饭店宾馆的席面上也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菜肴。 百姓不离浆米罐苦菜酸饭成美餐 老包头人很喜欢吃酸饭,做法也很多,比如酸焖饭(干饭)、酸粥、酸稀粥。其实是一种粗饭,是百姓尤其是农民的家常饭,白天干(饭)黑夜稀(粥),顿顿不忘浆酸米。 说到酸饭就必然想到苦菜,这是一种乡人或百姓的“套菜”,包头人的体会最深,还总结出比医生更具哲理的“验方”:酸打凉,苦祛火。应该说是一种民间“食疗”。若上了火,鼻喉眼溃烂或发炎、只要猛猛喝几次酸米汤,吃几次苦菜就能治愈。 苦菜,苦不堪言。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辈,老乡见老乡,话题只要一沾苦菜的边儿,就滔滔不绝,就悲喜交加,就情不自禁。待唠够了,兴惬了,两盅酒下肚,烧滚了心,烫热了情,于是就唱,唱苦菜的光景、唱苦菜的历史,唱苦菜的如今??无论是《爬山调》还是漫瀚调,唱词中的内容不能离开“苦菜”二字,违了就罚酒。唱历史:揽长工放牲口漂流在外,吃上顿喝下顿不离苦菜。不怨天不怨地只怨命赖,闹饥荒兵动乱全凭苦菜??苦菜是野菜,晋陕北及内蒙古沿黄河两岸是苦菜的老家,苦菜好生长,地瘦不嫌,干旱不惧,生长茂密,苦不伤人。且有清热、降压,提神之作用,故又是一味土药。倘遇灾年,乡人称它是“救命菜”。“瓜菜半年粮”就包括了苦菜,是名副其实的穷苦人的菜。尽管其位卑而屡遭贬损,又因其苦涩而受冷遇,然本色不改,本味不变,它成为包头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肴。 老包头的豆腐脑热气腾腾香味浓 早先,东河区财神庙对面有个戏台,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热闹非凡。财神庙街靠东的店辅前有一溜面积不小的地方,摆满了各种小吃。其中有个山西“老祁县”的“豆腐脑”摊位。一方矮桌辅着干净的蓝粗布,上面扣着一排整齐的白瓷碗,旁边放一玻璃柜,里面装满了精巧细致的小麻花,矮桌前面放一长条矮凳。使人难忘的是,那铜锅、那铜勺、那动作简直妙不可言。“老祁县”紫黑的面孔,小小一双眼睛经常笑眯眯的,来了顾客,一探身子在矮桌上拿起一个扣着的碗,一掂碗在手上耍一个翻花,平稳地碗口朝上落在手上,右手的铜勺金光一闪,变戏法似的,锅里的汤就到了碗里。那汤中有黄花、海带、肉丝、粉条,竟然一点未洒;更妙的是,豆腐脑不在锅中是在锅旁另一个容器中,此时“老祁县”右手的片儿勺一摆,勺中上来一片又白又嫩又薄的豆腐脑,瞬间倒入左手碗里,往客人面前一放,顺手拿起一个小麻花用手一晃已经捏成粉碎在顾客的碗中。这时再看面前的豆腐脑,热气腾腾,香气袭人,雪白的豆腐脑和漂在碗上头的小麻花红白相间,时而露出绿色的海带、橙色的虾皮、透明的粉条,真让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了。 老包头的羊杂碎充饥解馋品鲜味 “羊杂碎”其实就是羊下水,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地区差异致使其各路味道不同。“京杂碎”和“包杂碎”谁家好吃,各有不同,各有风味。 过去草市街有一个卖羊杂碎的,吆喝得很独特:“尽肉没血,浮上漂的辣夹;香喷喷、油灵灵,好吃不贵,实在有味??”那时候人们穷,平常吃饭总是小米饭、烂腌菜,菜中炝有辣椒油,有时饭中拌点炒面。粗饭淡菜没有油水,偶尔饭里多了些油水,就香得不得了。而包头的杂碎,锅中满满地漂着油,再炝上红色的辣椒,锅中滚上滚下的羊肠段、羊血豆腐、羊肚、羊肝、羊肺都煮得烂熟。盛在碗中色泽鲜红,吃在口中新鲜香美。包头的杂碎肥而不腻,鲜而不膻,常吃素的人突然来喝这样一碗羊杂碎,那个香还用说吗? 荞面压条条汤清面筋有诀窍 老包头的面味道与众不同。卖大碗的摊子,是一个大炉灶,一口大锅,锅台上架一个硕大的床子。过去的面虽是荞面,但汤色面色却是油黄油黄的,问了好多老者说:“过去面为什么是金黄的?”答曰:“里面和了胡油和碱。”相反,现在卖的面盛在碗里是灰白色的。锅开了随着床子的吱吱声,一长络细长金黄的面条压入锅中,卖面的汉子用两根拇指粗细的长筷子在锅中一捞,顿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面端在面前,浇上肉臊子,倒点醋,拌点辣椒非常可口;荞面味很浓、很利口,羊肉鲜香不时飘出,显示着正宗荞面的味道。 豆面糕和一包糖老店字号许糖房 有一个呼市口音的回民人外号“老绥远”,他专卖“豆面糕、一包糖”,老包头城内独此一家。他吆喝道“豆面糕,一包糖”,清脆响亮。黄澄澄的豆面糕是用黄米面、黄豆面包豆馅制成,但不同的是方方正正的糕上裹着一层厚厚的豆面。吃起来,筋道甘甜又面又沙,特别是那一股子独特的豆面味,与众不同。这“一包糖”是江米做的,颗粒像珍珠一样个个可见,晶莹剔透,一眼望去像江南的糯米团子。但吃起来那口感又和其他糕点大不一样。“老绥远”卖豆面糕的地方常在“许糖房”门下的石阶上。他诙谐幽默、妙语连珠,看见你瘦,他就逗你说:“看你又小又瘦,两苦腮无肉,一块豆面糕吃你个管管够。”看你胖他又说:“双手过膝,两耳垂肩,升官发迹,用不了三宿。”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被说的人总会高兴地买一块豆面糕或一包糖。 “许糖房”是旧包头惟一做糖的作坊兼辅子。这个辅子外形很特别,上半部空空没有任何门窗,夜晚只能用门板一块块砌上。下部是一根长方的大石条,人们趴在上面买糖,年长日久把石条都磨亮了。再下面就是石头台阶。“许糖房”卖的糖,纯粹是清一色的当地特产:麻糖、灌馅麻糖、站板糖、一捏酥、黑饧蛋儿、糖瓜、祭灶糖。。。。。。值得一提的是这“黑饧蛋儿”,“黑饧”就是“小糖”(就是现在五月端午吃粽子、凉糕用的小糖也叫“糖稀”)他把这小糖加工成像小面剂子一样的小蛋蛋,这小糖蛋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吃到嘴里化开即成为很甜的软糖。 “许糖房”的屋檐下是穷人聚合的地方,冬天每当太阳初升,穷人们挤在那里晒阳阳。不一会儿,下面来了卖豆面糕的“老绥远”,上面探出身子打趣的是“许糖房”的二掌柜,上下呼应,一唱一和,构成一幅下里巴人“行乐”的风俗画。 蛤蟆含蛋是戏称白麻燕儿有标准 老包头人,早上能吃一个“蛤蟆含蛋”的早点,就非常惬意了,因为它经济、实惠、好吃。“蛤蟆”其实是指一种圆形白面饼子,包头人叫“白”。白碗口大,中心有个红戳。在烙之前手压出两道圆圆的沟,烙熟之后鼓起的部分被烤黄了,沟里仍是白的,看上去像一个带突出纹路的车轮。吃起来外头的皮很筋道,里面的饼芯油香油香的。“蛋”是指一种包头独特的食品叫麻燕儿。把白割开包进麻燕吃,戏称为“蛤蟆含蛋”。白不是现在街上卖的各种糖的或咸的焙子。白是用特殊方法做成的,外焦里嫩,软硬适度,甜咸恰当,非一般的焙子能比。老包头人都吃过干货辅的白,那时白就杂碎汤,白就咸茶,白含麻燕,怎么吃都行。现在见不到了,不知是手艺失传,还是成本太高,令人费解。 至于麻燕儿其型像展翅的飞燕,这种食品在外地也很少见。“灌到的麻燕儿”是对麻燕儿的要求标准。所谓“灌到”指糖从外至里渗透到了。好麻燕儿掰开后里面几乎没有白心,都是糖和油,油亮油亮的,稀流软。甜而不酣,软而不腻。小贩手捧托盘,整齐地摆放着麻燕儿,中吃,中看,很受人喜爱。 油香馓子桌上摆亲朋来了好招待 回民过“尔代节”和娶亲时总要热情地用油香、馓子招待客人。 汉民也特别喜欢吃这两样东西,还有不少人学着做,但味道总不如回民的正宗。油香就是“油饼”,和面用什么温度的水和,加什么佐料,油炸的火候,无一不是独承一宗。吃起来味香,油香,软硬适当,带着细细甜味,美妙叫绝。 “馓子”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甜瓜那么大,由小段面翻折而成像一朵大花葩,造型很奇特,很好看;吃起来香、脆。 说起吃油香、馓子来,还得说回民吃得氛围好。他们吃时叫“吃上干的,沏上壶茶” 这“干”的包括油香、馓子、锅奎、麻花等;茶是讲究的“盖碗茶”,小叶茶里有枸杞、莲子等,请你吃时,光亮的炕桌一摆,茶已泡好,把这些“干货”放在桌子上,用手拍得粉碎,大件的要用手掰开,这意味着你好好吃吧!主人诚心诚意在招待你,不必客气。品着那香茗,吃着那香、脆、酥、甜的干货,要多么惬意就多么惬意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xw/5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在蒙自蒙自城里让我无法忘怀的的小吃
- 下一篇文章: 等疫情结束,青海人你最想吃哪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