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5000米以上,那些花儿仍在开
那些花儿 米以上,那些花儿仍在开 图、文/冷月 暑假自驾川藏,路过卡子拉山垭口。米的山坡上,一大片绿绒蒿开在高山杜鹃的灌木丛中,蓝紫色的花朵迎风摇曳,摇的我心襟荡漾。这可是我最喜欢的高山花卉! 绿绒蒿一般在海拔米以上就可以找到。每次入藏地,我都希望可以找到它。似乎是心里的一个节,它一直开在心底,开到地老天荒,开到我能达到的高度,米以上。 这一次,我终于看到它们真的能在米以上盛开。 夏季的川藏,铺天盖地的鲜花装饰着所有藏地旅游者的梦想,一望无际。 我会被那些花儿诱惑,去找开满鲜花的草原,塔公草原、毛娅草原、鲁朗的草原、阿里的草原、羌塘的草原……它们是最热闹的盛开,缤纷夺目,汹涌拥挤,让人忍不住开怀忍不住雀跃。 我也会去找极峰上零落而细微的盛开。高寒的山颠,飓风伴着冰雹冻雨时不时地侵袭,但只要有阳光,只要稍微升高一点温度,那些贴着地面的花朵照样会怒放。它们的植株矮小,置身于石缝之间,但花朵昂扬,米之上,照样开得不屈不饶。 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极顶,跪在地上端详它们的时候,就能发现它们毫不起眼的盛开原来依然那么美好。 米的海拔是个什么概念?大气压只有海平面的55%,也就是说氧气稀薄到海平面的几乎一半,紫外线强度是海平面的2倍多。且气候干燥寒冷,夏季的温差大到20-30度,常年飓风呼啸。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高山植物仍然顽强地生长开花,就象生活在喜玛拉雅山脉极端气候里的藏民和夏尔巴人,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这些贴着地面生长的植物,对于本就是植物盲的我来说,绝大多数叫不出名字,更不用说对它们的认识了。这个夏天,我随手拍了几张图,希望留一份念想,也希望能对它们有些认识。无奈,上网或是用”形色“识图都找不到完全肯定的结果。 亲们,你们认识么? 1我竟分不清这种植物是花是叶,十字型对生的花叶,规则有序。有点像俺曾经养过的”肉肉“,但这种植物叶片(或是花辨)稍薄。在”形色“上查验,也认为是肉肉类的“西之塔”。 不过,或许是形似而神不似吧?西之塔虽然耐旱但不耐寒,需要温暖的环境。而这里,是米左右的久乌拉垭口,狂风无常,冰雪无常。就算是夏季,到了夜晚气温也可能下降到0℃。躲在砾石中的它们,却依然生命旺盛。 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2这张图是在珠峰大本营拍的,超过米了吧。簇拥着的一丛,其实整丛的直径不超过10厘米。花型有点像百合,但叶不像。叶有点象葱莲,花又不太像。细得像根针一样的叶片有点点扎手。但是,很美。不是吗? 38月初的时候,其实这种花有点凋谢了。当然,也可能是夜晚温度骤降而至的冻伤。在珠峰的脚下粉得那么细嫩也会要凋零,难免让人感叹。想起大江南北田间陌上的紫云英,也是这么幼嫩。但紫云英紫得纤长,而它,凋零得顽强而伤感。 形色认为它是马先蒿,你认为呢? 4红景天,似乎可以确认。别看它花朵细小,根系却很粗壮。入藏的人对红景天并不陌生,但也只是限于对于它的可以入药的根部的认识。见过花叶的应该不多。 红景天有90来个品种,一般生长在-米海拔高度的无污染的环境中。但我找到的红景天却是生长在米以上。当然,久乌拉垭口不必说,环境肯定清洁。而珠峰大本营近几年也加强了环境的管理,较之以前干净多了。 红景天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平常的植物高度为10-20厘米。米以上,我看到的是袖珍版的红景天,高度在5厘米左右。 虽然红景天发达的根系广泛地应用于中药和藏药的制作,但我希望生长在极高地带的它们无人采撷。明年我来或不来,它们仍在那里,继续生长,继续花开花谢。 5似乎是菊科类的花朵,但我不确定,因为叶子与菊科类的不同。 形色认为是金光菊,但这种植物的花朵是单层花瓣,叶子也不太象。 形色还认为是橐吾,我特地又查了下橐吾的说明属性,与这种花差之千里了。 但这花常见,并不只是开在米。米以上就常见它们的身影。当然,海拔越低,它们就越是颀长。久乌拉垭口上生长的,已经不超过10厘米了。我甚至不能好好地拍出它们的立面图片。米以上的久乌拉啊,每跪地弯一次腰都要费不少力气。 6这种植株很谦卑,完全贴着地面而生,一点向空中伸展的欲望都没有。但茂盛,坚毅。我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叶片十字4叶轮生,顶端似有花蕾,但未见花朵盛开。 我也不知道它们在米以下的生长状态,甚至这一次留意到它们也是因为有一丛长得像一颗心的形状,又刚好有一根不知几百年了的枯枝搭在两丛这种植株之间,图案完美。 形色对它们也是爱莫能助,一会儿认为是佛甲草,一会儿认为是猫儿刺,一会儿又显示是瓦松。当然我认为都不是,佛甲草叶片多肉柔和,3叶轮生。而此物叶端尖厉。 猫儿刺倒是叶片尖厉,但那近乎是刺,亦不是轮生对称。猫儿刺属灌木,这种植株明显是草本。瓦松近似于多肉植物,就更不像了。 7这种花应该是独一味,有点名气也有点重要的药用植物,在藏地常见。海拔低一点的地方,独一味的植株直径可达40-50厘米。当然米以上的它们,直径也就只有10-15厘米左右了。 独一味也是贴着地面生长的,哪怕海拔没有那么高的地方也是。据说-米的海拔是它们的正常生长范围,所以的还是有点点惊奇于在久乌拉垭口见到它们。 独一味的花朵有球状的也有柱状的,以紫色为多,当然我还见过白色、黄色的。久乌拉垭口上就只有黄色花朵的了,不过这里的花朵的形状是我平时没有见过的。 8最好玩的是这种植物,植株顶叶泛紫,枝茎也是紫色。叶片有点像独一味,但不是贴着地面生长,白色花朵也是在叶片底下开出来,像是开在胁下。“形色”上直接认为它是白菜,我是真的有点晕菜了。如果说是我们屈原讴歌过的紫苏,我还觉得靠谱点。 用另一张图在形色上搜,又给出另一个答案:宝盖草。但花叶也都不像。 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两张图是不是同一种植物。博大的自然界,存在着我无法强渡的知识海洋。 在无限的风光里觉得自己缈小的同时,也觉得自己是一个认识界的游魂,哪里都靠不了岸。正指望您能搭救我呢,能扔根绳子给我引渡一下么? 9这种花的花朵只有绿豆般大小,藏身在各种缝隙里,整个花丛可以小到只有2厘米,当然,一般情况下一丛这样的花的直径还是在5厘米左右。米以上最常见的就是它们了,冷不丁的就在你的脚边冒出来,让你不敢随意移动脚步。 我猜用放大镜或者老花镜看的话,这花儿的花骨朵还是应该蛮好看的,可惜我都没带。所以对它们也就比较忽略,图片拍得不太好。 形色认为是勿忘草,但我只觉得花型与花的颜色有点像,其他都不像。 可见高原上的花卉,不认识的人不止是我。这样一想,瞬间阿Q,心态稍许平衡。 10少米花口袋,这是形色上查到的。名字好玩,我又特地上网查了下,为: 多年生草本。叶及总花梗于分茎上丛生。托叶宿存,基部合生。叶可长达15厘米,个别甚至可达23厘米;小叶,基部圆,先端具细尖。伞形花序有2-6朵花;花萼钟状,花冠紫堇色,倒卵形,全缘,先端微缺。 形似。又查,曰: 产东北、华北、华东、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地区。一般生于海拔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田边等。 但我看见的,是生长在久乌拉垭口,迎面是珠穆朗玛、洛子峰等5座米以上的高峰。所以,我还是不确定这就是少米花口袋。 11花朵极像香青,但叶子不像传统香青的叶子。当然,香青种类繁多,变种也多。而我见到的是不是香青的变种很难说。 香青常生于米以下的山中,或溪岸,或灌丛,或草原。未见有说生在西部极高山上的石滩中的。当然,极高山上的这些香青,比低海拔地区的,漂亮。 另外香青这个名字我极喜欢,想起某几个妖精。 12最后要说的就是绿绒蒿了,我的至爱。 它还有一个名字,西方探险家给它取的,叫喜玛拉雅罂粟。它的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诱惑。每次上高原,它与雪山一样是我追寻的目标。 同样,它也可遇不可求。它不像雪山,不管阴晴总是在那里,只看你有没有缘分见到而已。它是出其不意的,它出现的时候,只有有心的你,才能见到。 这种高贵的花,在乌云压顶的路上,美得最为惊心动魂。简直就是像喜玛拉雅山的山脉一样,给我傲然的力量。 绿绒蒿有40多个品种,青藏高原上生长着其中的35种。花朵颜色各异,有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最常见的就是蓝色的了。叶子也是被毛与光滑的都有,形状也不同。但不管在哪里,你一眼就能确定那是绿绒蒿。 它的美自带极强的分辨性,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此。因此,我曾经路过了黄色的、紫色的、蓝色的和红色的它们,不是因为它们长在耀眼的地方,而是我能“看”到它们,能感觉到它们就会生长在那里。 自18世纪以来,西方植物学家就对这种花情有独钟。最早发现的绿绒蒿是生长在阿尔卑斯山,曾被命名为“欧洲罂粟”。后来他们发现喜玛拉雅山才是这些花儿分布的中心地带,又更名为喜玛拉雅罂粟。 20世纪初,英国人威尔逊第二次来到青藏高原,终于寻找到了蓝色的绿绒蒿,并把它们带到了欧洲,从此绿绒蒿扬名海外。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群日本游客在青海的玛多一带见到一片蓝色的绿绒蒿,整群人沸腾起来,之后在日本广为传说。 我第一次见到绿绒蒿也是在玛多,大约米的高度吧,一见倾心。从此绿绒蒿占据心中一块自留地,根深花鲜。 今次所见的绿绒蒿,见证了米的一个传奇。如此花朵,虽然植株高度只有10-20厘米,但花朵的大小和颜色却没有变化,依然迎风傲立,美得不可方物。久乌拉垭口,那一片绿绒蒿,注定要让我难忘。 等有时间,我再把所见过的绿绒蒿整理出来,出一篇专辑。 期待有朋友能解答我的那些疑惑。等你们……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xw/1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年藏医简述藏医学的发展历程
- 下一篇文章: 吃中成药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