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证券投资与资本运营方面有点心得,第一个应该感激就是中国宝安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政立先生,不仅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宝贵经验,同时更加得益于他当年提供很多机会一线历练,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首先、是陈总的思考力,也就是本文谈及的企业哲学,非常令人景仰。同样的事情,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常常出人意料,因此,在他的身上直接体现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应该是宝安的诸多创新以及多次遇难呈祥的核心秘密。这一点让我知道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思考力,深入思考才是突破现状、挣脱平庸的最佳法宝。其次、是他的学习力,当年他会让秘书每天做剪报,各种前沿内容随时浏览,同时还广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顾问,从善如流,共商发展战略。记得上个世纪末的某一天去找他汇报工作,谈及未来技术走向,他说也许有一天手机就可以当电脑来用,可以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影,时近黄昏,却让我眼前顿时一亮,如今果然都成现实。从那以后我明白,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人生就不会落伍。再次、是他的工作效率,每次汇报工作之后都会很快得到批复,基本上当日事当日毕,再多再大的事儿他都可以举重若轻,这一点我一直想学都未能学好,结果也就一直未能做成什么大事儿;如今明白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严密的计划、坚定的意志以及超强的大脑才能从容做到,自己缺的有点多,自然也就少了些遗憾。还有、就是他的人生态度,除去忙于集团繁复的经营管理工作,他还身兼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同时还常年坚持著书立说,出版近二十本企业哲学著作,并且忙中偷闲写有两本原创歌词集。这种对生命负责、对生活热爱、决不虚度光阴的人生态度让我心悦诚服、值得一生学习。如今终于明白,这其实就是先贤所谓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记得第一次给陈总递交报告时,他的批复当中特意大写了一句话:和光而不同尘。当时极为触动,后来半生念兹在兹。四分之一世纪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情商欠费,误打误撞做足了后半句---不同尘,而陈总的本意,也是老子真正推崇的和其光却连边也没摸到,以至无可奈何花落去,天凉好个秋。人之相知,最初只会停留在感受层面,心里落下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常常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回过味儿来。时隔二十多年后重新采访故人,也算是朝花夕拾,终于品出一些味道,与诸君共享。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今回味,也算犹谓未晚吧。相关内容发表在今天的《证券时报》资本人物专刊,这里整理出精华摘要方便阅读,不过浓度如烈酒,全是极为烧脑的干货;因此后面也备上更详实的专访原文,如清茶,供有兴趣的人慢慢品味。人生就是一本大书,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只要细品,定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秀才人情纸半张,谨以此文感念陈政立主席当年知遇之恩,愿事事吉祥、时时如意!-----------老莫按用思想力量转化物质力量记者:您前后出版了《道论》、《论衡》、《成功论》、《富强论》、《经营论》、《增值论》、《三力系统》等0多本企业哲学方面专著,有人戏称您是被做企业耽误掉的哲学家,请讲讲您的企业哲学的由来?陈政立:主要都来源于祖先的经典与前人的智慧,自己不过如海边拾贝人,撷取精华,理论联系实际,用到工作当中。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读书、学习、思考、写作,不知不觉之间写下了这些内容,聊以自慰。既有对工作的总结,也有对企业的指引,姑且称之为企业哲学吧。记者:请问您的企业哲学在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发挥作用呢?陈政立:在工作当中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要发现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不断的实践中用思想开辟前进之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思想指导下自觉行动的人,尽量避免纯粹感觉引导下的自发行动,从而让思想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记者:我们结合宝安的重大案例来谈,比如宝安做了很多金融创新,这背后有怎样的哲学指导呢?陈政立:宝安集团的很多创新之举都是“运势”的结果。“运势”之法关键在“顺”、“应”、“因”三字,所谓“顺”就是在方向上顺势而为;所谓“应”就是运用智慧、资源主动与大势共振;所谓“因”就是因势利导,借助外部形势的一触即发、千载难逢的关键时机达成目标。记者:再比如宝安集团曾经面临严重资金危机,您是怎样用思想力量转危为机的?陈政立: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化”字,用同一性作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思想。可细分为三首先是内化,内在自我扬弃,克服产生问题的必然局限,洗心革面;其次是优化,从动态、持续、前瞻的角度,对某事进行充分权衡与持续调整,让方案精选、要素组合与资源配置都达到理想状态,获得协同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后是转化,是由内而外地展现,如我们常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济、相得益彰。关键在于观念上接受差异性,行动上采用同一性,用同一性作杠杆控制全局,从而将矛盾转化为和谐。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记者:宝安集团的发展战略经历过多次跨行业调整,如何用企业哲学适应这种跨跃式发展?陈政立: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变的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既是哲学上的方法论,也是现实竞争制胜之道。如今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成败关键就在一个变字。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是企业发展唯一不变的战略。宝安模式的核心是用资本运营为手段,推动产业战略布局。虽然以投资面目出现,但落脚点却是在产业发展上。实践中最主要的是心态先要变,纯粹做投资会追求回报效率,但做实业发展节奏不能太快。记者: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企业哲学核心思想?陈政立:用变的思想认识世界,用和的方法改造世界。个人成长与集团发展就是顺这条脉络一路走来。记者:很多企业家觉得管理经营是务实的,哲学思想是务虚的,在企业里讲哲学如何避免脱离现实?陈政立: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一把上房的梯子,一用完就应撤掉。陈政立企业哲学家在即将开启的新三板精选层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特斯拉概念股贝特瑞,网上申购冻结资金规模达到.5亿元,有效申购倍数36倍,资金参与度创下新高,成为精选层首批上市3家企业人气之王。但出乎市场意料的是,这家世界最大负极材料供应商、石墨烯产业龙头,居然源自新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中国宝安集团,让市场不得不再次对这家老牌上市公司刮目相看。回顾中国股市三十年,其实宝安集团给中国证券市场制造了多不胜数的类似惊喜。在改革开放初期,宝安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张认股权证、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开创二级市场第一宗并购等等。进入1世纪,中国宝安集团担起产业报国使命,布局投资全球领先的石黑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生物医药等诸多产业,各项科技创新令人目不暇接。这也给资本市场造成很大困惑,投资人始终无法用一个标签来定义这家股坛老将,比如万科是地产龙头,格力是空调王者,茅台是酒业冠军......而中国宝安不仅从来不属于任何单一板块,而且也不会静态地驻足同一条河流,宝安似乎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本报独家专访了中国宝安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政立,他说,这正是宝安自己的特色模式,用哲学的抽象思想与企业的复杂现实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哲学,一半是东方的感悟思维,一半是西方的逻辑分析,然后用之于经营实践,让思想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陈政立有专家研究宝安现象时总结道:陈政立是用哲学思想经营企业,抛开这一点很难读懂宝安模式,并戏称陈政立是被做企业耽误掉的哲学家。会通之际,人书俱老,陈政立说,真正打磨出如今的宝安模式,形成系统的企业哲学,其实整整用尽半生岁月,至少历经六个发展阶段。听他娓娓道来,回首向来萧瑟处,每一阶段都如一幕大戏,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第一幕孵化时间:--主题:创立新中国最早股份制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滥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中一个划时代事件就是成立深圳经济特区。那时的深圳只是宝安县辖的一个小渔村,宝安县城才是首善之地,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香港或海外,这形成了宝安人两大特色,其一、有来自香港或海外的外汇资金,其二、有来自域外的商业观念。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们在春天的故事刚刚唱响,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股份制为何物时,立马集资0万元,创办了新中国大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时年3岁的宝安青年陈政立正是这家公司最早的创业元老之一。宝安县成立联合投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公司的设立与运营基本参照香港股份制企业运作方式,中规中矩,这种商业文化移植成了这家公司的独特基因,其实正是破解后来宝安模式的钥匙,那就是公司名字当中的两个关键词“联合”与“投资”。后来人们会发现,这两个特质贯穿中国宝安始终,并被陈政立不断发扬光大。年7月5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了招股公告,向全国公开募股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同时印制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为了确保招股顺利,公司还做了一个开创性的营销,凡投资入股一万元,公司可以解决一人招工。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当时最赚钱的是与香港进行跨境贸易,以及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公司据此制定了“以贸易为先导,以工业为基础”最初发展战略。那时的陈政立尽管从基层做起,但因业务能力出色以及战略眼光超前,很快就独挡一面,负责筹建宝安宾馆,走上了领导岗位。陈政立回忆说,当时做商贸赚钱比较容易,到年底,公司就实现了17万元的利润,宝安股票有了年18.4%的分红。整个八十年代,公司与深圳一道粗放且飞速地成长壮大,完成原始积累,走到了时代前列。到八十年代末期,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拓展到房地产业、工业区开发、工业制造和“三来一补”加工业、仓储运输、商业贸易及进出口贸易、酒店经营、金融证券业等各种热门领域。陈政立认为这时的思想很单纯、很朴素,主要得益于深圳特区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应该算时势造英雄:“当时就认准一点,深圳精神就是敢闯,公司也靠一股闯劲,慢慢走出了一条新路。没有这个精神,难以干出新事业。”第二幕成长时间:--主题:开创多项全国第一策划收购深发展成功控股延中实业成就东方辉煌进入九十年代,深圳的老五股如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都发行了股票,民间开始出现黄牛交易,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股份公司可以挂牌上市。作为第一家股票发行者,宝安集团自然领风气之先。年,刚及而立之年的陈政立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集团也筹备上市。彼时宝安集团已是深圳市十强企业、广东省优秀企业,年6月5日,第一批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5亿股,成为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宝安股每天都占到深市交易量的40%左右,占全国成交量的0%左右。年春节,小平南巡,提出改革开放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也深深激励着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经理陈政立:赶上了百年难遇的好时代,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不负韶光。他明确提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过去商贸加工都是经营产品,如韩信点兵,固然多多益善,但都属谋子;未来要抓住时代机遇跨越式发展,唯有主动谋势,收购股权、运作资本,占领土地等稀有资源。要实现这些理想,最关键的是资金,足够多的资金。可宝安集团刚刚上市不久,深圳特区当年只有3亿元的新股额度,无法支持宝安扩股增资。经过与深圳市体改办、人民银行沟通,宝安集团决定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启动金融创新。首先尝试的是可转债模式,当时国内没有先例,相关资料不足一百字,宝安人就自己研发设计,年4月初拿出草案,社会各界给予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