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茶道中的ldquo和敬清寂r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659307.html “和敬清寂”四字,被称为茶道四谛,它也可以分成两个词组,“和敬”表示对宾客的一种尊重与礼敬的方式,“清寂”表示对气氛的一种恬淡与闲寂的要求。茶不清,禅不净,则心不纯。茶道的最高境界可谓:和而不同、相敬如宾、正本清源、万籁俱寂。——纯道题记 熟悉茶道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对于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四字的看重程度,它是日本“茶圣”千利休从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敬清寂”中改变而来。 村田珠光生于日本古都奈良,虽然幼年时在净士宗寺院出家,但因违反寺规而被逐出山门,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听闻大名鼎鼎的”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大德寺弘法,村田珠光便跟随这位禅宗大德、“聪明的一休”参禅悟道,大德寺是日本著名的临济宗寺院,19岁的村田珠光于是就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参学。 在日本的室町末期,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开始出现,奈良的”淋汗茶会”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它采取的草庐式建筑后来成为茶道建筑的典范,村田珠光则成为了奈良草庵流的代表人物。 村田珠光从一休宗纯那里汲取禅宗精华,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他将中国禅师圆悟克勤的墨迹”茶禅一味”恭敬地挂在茶室壁龛中,让每个来参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圆悟克勤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副墨迹不仅成为禅门重宝,而且也成为茶道至高的圣物。他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开启了茶与禅相结合的时代,也让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村田珠光以后的历代日本茶人,几乎都参禅悟道,茶道因此被认为是“在家禅”的一种。 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敬清寂”思想,对千利休的影响很大。千利休把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敬清寂”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对于“和敬清寂”四字的理解,有过不少的诠释,这里以中国人的理解方式,作进一步的解读。 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千利休用一个“和”字代替了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显然,从日本人角度看,其更有民族性,因为日本人自称自己是和族,或称大和民族,约占日本人口总数的99%,在公元三世纪时,日本政权的所在地是在大和地区。千利休用“和”字取悦大众,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民众的响应,从此“谨敬清寂”就变成了“和敬清寂”。 当然,和,本身就有着和谐、和平、和气之意,是一个非常祥和的名词,不仅日本人喜欢,中国人也喜爱。中国人有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等吉词,转到日本,这方面的意思一样存在。在茶道中,“和”表示着在茶室中人人都要有恰如其分的表现,主人要从茶室布置、程序、茶点安排上都体现出体贴入微、细致周到的照顾,既不过度殷勤,也不会怠慢一个人;客人则要在言谈、举止、表情上表达与气氛一样的情感,既不过度兴奋与大笑,也不出现失意与自闭的情绪。和的气氛,在于志趣相同的人,谈论到了所见略同的话题之上,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不已。 和而不同,这是和的最高境界。《论语·子路》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说,和中有不同,却又能和平相处是非常高贵的君子之气。茶道中的和,就是在于志趣相同的人,谈论到了所见略同的话题之上。所见略同,说明还有不同,这是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君子之间的互补,可以相互学习,互为师长。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庸,最终就难以和和气气;相反,如果没有共同志趣,见面就争,互相指责,也就没有了和的基础。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小人之气,看似同志,却内心不和,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因此,茶道中的和,如果能够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就不仅在茶室中可以做到和和美美,连天下都可以大同了。 敬的最高境界是:相敬如宾 由和转敬,千利休让茶道精神作了很好的过渡。只有在和和美美的气氛之中,才能营造出相互尊敬的气场。其实,“和敬”这一观念,也是日本从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镰仓之后,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因此也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村田珠光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生产的陶器中幽暗的色彩,自有其朴素与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应该成为敬人的象征。 茶道的中“敬”,包括了“三敬”:一敬物,二敬茶,三敬人。敬物就是敬自然,之所有草庵流的茶道在日本可以影响很大,就是在于其一切回归自然的作派,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草庐作茶室,树根作茶室、枯枝作插花,黑土作陶器,眼力所及,均是采自大自然的木与石,没有太多人工再造之物。大自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切方便与美感,这还不能令人生起敬仰之心吗?茶,本身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它采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于一杯茶汤之中,包含了须弥世界的众多信息,形色声香,无不至善,岂能不令人敬叹? 当然,茶席之间,在于君子之交,最终要归于人人之间的相互敬佩。因此,相敬如宾,则成了茶道中的最高境界。敬人者,受人敬。同样是品茗,那种餐前的茶,只是开胃时的饮品;那种应酬的茶,只是无聊时的话题。唯有君子之间,正式隆重的茶席,才是茶道的本性,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茶道,也不是什么人都会成为茶席上的宾客。而一旦进入茶席的贵宾席位,由和转敬的气氛就会自然生成,这是朋友间的聚会,是君子间的交流,一切工作与功利必须全部放下,只有这样才能娓娓道来,以礼敬人。 清的最高境界是:正本清源 茶道中的“清”,一为茶清、二为心清。村田珠光和千利休显然都十分清楚,在茶道中保持一种清澄之气,是多么的珍贵与难得。本来,茶席就不同于世俗间的饭桌,人们不是因为生理上的需要而必须去满足它,茶道完全是因为心理上的需求才衍生而来。它应该是在空闲之余,或独处之时,或聚会之际,用来回照本性的重要方式。让对的人,在对的空间里,说上了一些对的话,这样的对话,才对得起当下最美好的时光。否则,一期一会,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茶的清净,就是要达到独一味的程度,在品茶前后,以及过程中,必须放下一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jj/8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货阿里内部运营兵法数据内容资源
- 下一篇文章: 大理花园记之2喜洲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