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无量为四念处2佛陀垂训古道迹
说法无量为四念处(2)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佛陀一向所说之法,即是无量无边的妙法,更是有情解脱束缚的宗旨。由此,于佛陀所、于如来所说,后学有情需要彻底受持,以从闻思到亲证的一心信念来完成法理与身心的融合。后世践行有情,面对如此教义,必会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以身亲证来说明佛陀所觉所悟、所演所述的教理,不仅具有紧密结合身心的灭苦客观性,更具有解脱离系的实在可行性。后世亲证有情,面对如此教义,也必然会以一生的努力,克服万难的来弘扬与继承。 如来说无量法也是四念处,这份相应于寂灭的四念处,正是需要后世学人于此努力的熏习与践行。在杂经中,那时的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迦毗罗卫林中,和五百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已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所有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诸有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当时,世尊为所有的大众们讲说与涅槃相应之法。 如杂经中有云: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涅槃相应法。时有十方世界大众威力诸天,皆悉来会,供养世尊及比丘僧。复有诸梵天王,住于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毗罗卫国,如上广说,乃至供养世尊及诸大众。我今当往,各各赞叹。”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 这时,有十方世界的大众,具威力的诸天都来集会,供养世尊和比丘僧。又有住于梵世的众梵天王这样想着:今天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就如前段经文所详述的,乃至诸天们都来供养世尊及大众比丘们。我们现在也应当前往那儿,各自诵偈来赞叹!作这样思维后,譬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时间里,便从梵天隐没,来到佛陀面前。 佛陀于此开演涅槃相应法,由此而引来众梵天的赞叹,如此的涅槃相应法也即是四念处的古仙人道迹。正如佛陀所言,当知如来所说的教法无量无边,正法的名相、文句、内容、韵味也是无量巧妙,没有终极,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念处的修学即是令学人导向解脱,趋入涅槃。后世有情的修学,正是需要如此的开展四念处的修学,以此古仙人道迹来达成涅槃的寂灭。如此的修学,不仅十方人天诸众赞叹,即便是入流的四双八辈之士,也都是如此的随喜赞叹。 第一梵天即说偈言:“于此大林中,大众普云集,十方诸天众,皆悉来恭敬,故我远来礼,最胜难伏僧。” 第二梵天复说偈言:“是诸比丘僧,真实心精进,于此大林中,摄诸根求度。” 第一位梵天就诵偈赞说:在这大森林中,大众们普皆云集于此,十方的诸天众们都来恭敬供养,所以我也远来礼敬这些最殊胜无上的僧伽! 第二位梵天诵偈赞说:这些比丘僧们,都是以真实的心精进努力,就在这大森林之中,摄持诸根以求得度。 最胜难伏僧,难被征服的比丘僧是无人比得上,面对欲贪的横流而能英勇的克服并杀死欲贪,如此殊胜的僧伽面对身心的贪嗔痴是坚定且无敌的。修学四念处的学人也正是佛陀座下的无败僧伽,以正见为导,以戒德为基,如此精勤于四念处的如实知见中,也必然是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的向于舍。如此的大众僧伽,也必然被十方同敬;如此的修学四念处,也自然能导向圣流的寂灭。学人修习四念处,需要摄心系念的善守根门,正念正智的前行于杀死贪嗔痴的战斗中。 第三梵天次说偈言:“善方便消融,恩爱深利刺,坚固不倾动,如因陀罗幢。度深堑水流,清净不求欲,善度之导师,诸调伏大龙。” 第四梵天次说偈言:“归依于佛者,终不堕恶趣,能断人中身,得天身受乐。” 各说偈已,四梵天身即没不现。 第三位梵天接着诵偈赞说:僧伽们善于运用方法,去消融那些恩爱深厚的利刺,坚固而不倾动,就如因陀罗幢(天帝幢)那样。他们都已渡过深堑的水流,内心清净而不求欲贪这都是由于导师善于度化,调伏众僧而成为大龙象。 第四位梵天又接着诵偈赞说:归依于佛陀的人,一定不会堕于恶道中,能断除人中的色身,得到天身而享安乐。 各自诵偈赞叹后,这四梵天之身便即隐没不见。 浊欲世间的贪嗔痴有如深堑的水流,如此的欲流需要给予坚决的断除。如此善于调伏身心的欲染,也正是勤求大师的目的所在。善度之导师,诸调伏大龙。当学人勤求到如此善度的大师,也便会带上敬畏与净信而接受大师的调伏。如此成为大师座下的龙象,法门龙象也正是断三有漏而成为无漏的大阿罗汉。世尊导师之所调,能出是大龙象。这样的四双八辈者皆是出自佛陀的慈悲而给予开示一味的法流。 对于勤求大师的学人而言,只有于听闻正法以后的欢喜奉行,也只有自依法依而不离善知识的指引,如此方能完善的修学四念处,进而成为佛门的龙象。佛说无量法即为四念处修学四念处的学人能达无漏解脱,如此的解脱者也便能得到诸天梵王的诵偈赞叹。正如此经中,十方诸天皆来供佛及僧伽,梵天众也前来诵偈赞叹。如此的四念处,需要后世学人的精勤修学。 ●畅游法海 佛陀于经中讲述了如来说法为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谓四念处。如来四种声闻,增上方便,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应当学。如弓射影,于生死烦恼处,所过无碍。不仅此处有所谓的“起增上欲,精勤方便”,佛陀讲完正法以后,也往往是如此的来指引学人的实修。起增上欲,是提起加强的意愿,是应当努力修学。也就是说,修学佛法是有情个体的事,个体生命应该要勤策三业,努力摄受心念以观察自己的身心,并善于运用方法让自己正念正智以趋向解脱。 固然,经中所谓的方便必须是有尺度的,不是什么方法都可以用。这里的方便,需要依着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而起方便;需要以正见为前提,以戒德为根本,达到止或观的目的。在止上的修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安那般那、白骨观、念佛,这些都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止。于心念得止后再起修观,这样的修学也是可以的。但在观慧上,则必须遵循五蕴二十种身见不可得,依四念处、三法印而进行开展。 也就是说,在起初的修学中,初机学人必须在经历四预流支的熏习后,方能通过一些方便让个体的身心得喜悦、宁静,然后于摄念一心的前提下再起观慧。当然,对于正见坚固的修学人,确是可以止、观一时起用。即得止之时正是观在止,起观慧照即是止在观,这是定慧等持之法。然而不论学人是先止后观,或是定慧等持都必然先明确苦谛身见不可得。即通过勤求大师听闻正见,进而依于“破身见的三依一向”来开展生灭观的如实知见。如此的修学,也便能令有情顺利的达到解决轮回生命的苦楚。 勤求大师的修学四念处,需要学人独一静处的专精思维,这份修学需要有份必要的开展。佛法的修学,不论是先止后观或是止观同行,不论是先降伏掉乱而修止观或是先慧观后修止,不论学人如何的修学,动静一如的生灭观,也便需要学人于如实知见的开展中依于三依一向的致力。 在杂经中,佛陀亦有在林中禅思。如经中有云: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一夜时,住止娑罗林中。 时有一婆罗门,去娑罗林不远,营作田业。晨朝起作,至娑罗林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端正,诸根清净,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观,其身金色,光明彻照。见已往诣其所,白言:“瞿昙,我近在此经营事业,故乐此林。瞿昙于此有何事业,乐此林中?”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有一个夜晚住在娑罗林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离娑罗林不远处营作田业。他于早晨起来工作,走到娑罗林中,遥见世尊坐在一棵树下,仪容很端正,诸根极为清净,内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观,身体呈现金色,光明遍照。看到后,就走到世尊处,问说:瞿县,我因为在这附近经营事业,所以喜乐这处森林。瞿县你这里有什么事业,所以也喜乐在此森林里呢? 佛陀于林中树下禅思,这份禅思的修学方法也自然是安享于四念处的古仙人道迹。对于见法入流的学人而言,其所行所思无不是依于四念处而自然的融入于道迹中。人有人的道迹,狗有狗的思维,入流的圣贤也自然有其相应的界。后世学人的修习,若想踏入四双八辈圣贤的道迹,必然需要修学四念处进而安住于四念处。 佛陀于树下禅思而使婆罗门见其身金色、光明彻照。从禅定的角度出发,若有天眼的学人见有大德如此的禅修,或许也会有如此的遇见。只是天眼中尚有层次的区别,并非所有所谓的“天眼”都能见到如此殊胜的境相。特别是佛陀的禅坐,若非佛陀为了度化此人而令其有所见,恐怕如此的三界凡夫难以遇见如此高人的异相。三界内的事相,高层次涵盖低层次,低层次未必能见高层次行人的异相。这也正是从神异的角度出发而言。 至于一般肉眼凡胎的有情,更是难以领略其中境界。对于佛陀而言,若是为了度化有情而于禅修中显相以度有情,即便是肉眼凡胎也确是能遇见如此的殊胜。摄化有情的方便显相不仅于佛法中会有如此,即便是诸天魔梵于人间的摄化也往往有这些异相。而且,诸天魔梵等的摄化,显异相的神奇更是频繁。后世于佛法中修习的学人,需要于此引起必要的注意。异相非佛教独有,更是正法所排斥的内容。 对于乐此林中的禅思,不仅佛陀是如此的乐此林中,即便是座下大弟子们也都是如此的依于佛嘱而乐此林中。独处、林中、树下、空房等寂静远离之处,也便是佛法践行学人的禅思之所。佛陀是如此的依法而住,座下的大弟子也是如此的依法而行,后世学人于勤求大师听闻正法以后,也需要如此的展开实修四念处。 复说偈言:“比丘于此林,为何事业故,独一守空闲,乐于此林中?”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无事于此林,林根久已断,于林离林脱,禅思不乐断。” 又诵偈问说:比丘在此森林中,是为了什么事业的缘故,而独自一人守于空闲处,喜乐于此森林中呢? 那时,世尊也诵偈回答:我在此森林里并没有做什么事业,对于森林的造作久已断绝,虽住于林中却已脱离于林,我永弃所乐,以禅定而断除染着。 面对婆罗门的发问,佛陀以偈回答以解他的疑惑。我于斯林中,都无有所作,拔断其根本,一切尽枯摧。于林而无林,已得出于林,我永弃所乐,禅定断染着。佛法的修学,也正是为了断除无明林的根本身见,由此而进一步的扫离身心中的贪嗔慢。经中讲述了佛陀住止于林中,有一婆罗门问其作何事业而乐此林中;佛陀告彼无事于林,其以禅思而断染着。这份禅思也正是以四念处而安住,佛陀说法无量为四念处,故佛陀的禅思修学也正是四念处于身心中的开展。 欲界有情若要解除身心的执累,也便需要如此的开展四念处,于空房、林中、树下、闲处等修学摄心系念的四念处,以生灭观的如实知见来透达五蕴身心的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佛陀说法无量,也正是为了令有情脱离五蕴身见的束缚,进而解除贪嗔慢的执恋。四念处是佛陀临终的垂训,更是古仙人的足迹,后世学人也只有踏上这条道迹,才能追随古圣先贤而迈向完善的解脱。 《古仙人道》之佛陀垂训古道迹 内容简介 佛陀垂训古道迹主要指明了学法求师的目的性与重要性,说明了修学四念处的自依法依与亲近善知识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佛法中以四念处的一乘道为修学核心的具体内容,并侧重阐明了修学四念处的殊胜。四念处是佛陀临终的垂训,需要中任引起高度的重视。由此,可以通过亲近大师来多闻正见,饥饿难忍独一静处的专精思维,以此来法随法行的踏在古仙人道迹中。 目录 序言 整理说明 勤求大师为解脱 欲断五阴当求大师 四种福利四念处 为断无常修念处 说法无量为四念处 能净众生四念处 若欲恭请法本,可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xw/8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学习情景演说论语丨修身篇第46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