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补血圣药”,想来想去也有阿胶能配得上这样的称谓了,毕竟这是时珍大大钦定的。阿胶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典籍及医案多有记载,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自年以来就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得到官方民间的一致认可。

可是你知道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阿胶的名称、原料、加工炮制、功效及临床应用等都不相同,它历经了近两千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阿胶最早出现在何时?记载于何处?如何制得?怎样应用?漫漫岁月长河中,阿胶又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变迁?今天就为大家介绍阿胶方方面面从出现到日渐丰富的演变历程,看看它是如何从杂牌军一步步进阶上位成“补血圣药”的。

01

阿胶名称的由来

在古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关于“胶”最早的记载:“大带者......以清煮胶,以涂之......。”这里没有提到胶的原料,只提到了可供药用。

到了《周礼·冬官考工记》,里面就记载先秦时有多种胶,即:“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小到鼠,大到犀牛,它们的皮都可以做胶,原料之多可见一斑。

“阿胶”这个词第一次是出现在《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原料是什么;书中同时还记载有白胶,这是由鹿角制成的。

阿胶的“阿”和它的产地关系密切,《名医别录》里记录:“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本草经集注》谓:“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在现存的文献中,阿胶之名始载于《水经注》:“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这里明确指出了阿胶之名和它的产地,阿井位于春秋时期鲁卫交界处的东阿附近,东阿在战国时期称阿或柯,乃济水下游流经之地;至秦代,改阿为东阿,并立东阿县,即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

明代宫廷画师绘制宋《政和本草》所引“图经本草”阿井彩绘图

阿胶另外还有别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传致胶等。

02

阿胶的原料

胶刚开始入药时,并没有专属的原料,所以多是杂皮胶。《齐民要术》列举了制胶的混杂原料:“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破皮履、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可见原料来源之广,且以牛皮与猪皮品质为上,当然这些原料所得胶类并非全部入药。

从《名医别录》中阿胶的制法分析:“......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最初阿胶的原料来自于牛皮。自此,以牛皮为主要原料制作阿胶延续了五百年之久,直至唐朝中期仍是以牛皮为主。

唐朝中后期,阿胶的原料发生了很大转变,已经明确有驴皮制作阿胶的记载。宋朝至明朝,驴皮与牛皮仍然同用,此时认为阿井水煎乌驴皮,可“胜诸胶”也。这种制作方法所得的阿胶即《本草图经》所言“真胶”:“造之,用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然恐非真。”只是由于阿井官禁的缘故,“真胶”极难得。

从明代开始,驴皮胶的应用愈加广泛,认知度也大幅提升。《本草纲目》中将黄明胶单列成条,明确指出黄明胶是用牛皮制的。由此可见,牛皮胶与驴皮胶渐行渐远,无论从名称、原料,还是功能主治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区分。

明代宫廷画师绘制《食物本草》乌驴彩绘图

驴皮胶的功效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得到进一步丰富,其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因此,驴皮慢慢地取代牛皮成为阿胶的正品原料,而牛皮则专门用于制作黄明胶。及至明朝晚期,驴皮则几乎替代牛皮,牛皮制作的黄明胶成为阿胶的伪品之一。

在诸多的典籍中,牛皮制作阿胶的记载已经很难见到,它在与驴皮胶相似的临床应用上,就更少了,这足以说明,此时牛皮胶不管从制作还是应用上都已急剧减少。

清朝时期,驴皮成为制作阿胶的唯一原料。至此,阿胶经过千余年漫长的演变,由唐以前的以牛皮作为主要原料,再到唐至明末牛皮减少而驴皮增多的转变,及至到清朝时期,驴皮已经完全取代牛皮成为正品阿胶的原料。

驴皮取代牛皮制作阿胶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因素:

一是与各历史时期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对牛皮胶与驴皮胶功效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临床应用。

唐朝以前,驴在中原地区尚属“异兽”。制作包含阿胶在内的胶的原料,主要由牛皮还有其他杂皮组成。唐朝至明时期,中原与西域交流和贸易日渐密切,进入中原的驴变为寻常之物,驴皮原料逐渐充足。与此同时,牛皮却因“牛皮之禁”的影响而渐不可得,即便能获取少数牛皮的下脚料,制作的阿胶却工艺不精而“不堪药用”,人心与市场尽失。而驴皮制胶工艺日益精良,使得驴皮逐渐取代牛皮成为制作阿胶的主要原料。

原料与工艺固然会极大地影响牛皮胶及驴皮胶的制作和应用,及至明清时期,牛皮原料已不再稀缺,其制作工艺也有足够的时机和条件进行改进,为何牛皮最终还是被驴皮完全取代呢?

这可能就不仅仅是原料与工艺的问题,而要从二者的功效演变方面继续进行探析。最初,医家大多认为牛皮胶与驴皮胶功效类似,慢慢地,在临床经验日益丰富的过程中,医家也逐渐认识到二胶不尽相同的功效,并将二者在临床上区分应用。

随着人们对驴皮胶与牛皮胶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驴皮胶长于“风病”治疗的理念得到共识,常用于风病如肺痿肺毒、虚劳咳嗽、吐脓吐血等的治疗。驴皮胶除具有去风之功效,其滋阴补血的功效也更加受到青睐。

清宫医案众多阿胶临床应用的实例均表明,阿胶在此时期应用大多是基于其补血养血、滋阴养阴、清肺养肺之功效,这些均是牛皮胶功效所不能及的。

此外,驴皮胶与牛皮胶在补虚方面也逐渐出现区别。自宋朝黄明胶特指牛皮胶之后,牛皮胶补虚的功效逐渐弱化。《本草纲目》中牛皮胶的补虚功效已不再被提及。清朝时期记载有黄明胶的主流本草及医籍,也未再言及黄明胶具有补虚的功效。

而有趣的是,虽然牛皮胶补虚的功效鲜有提及,其止血活血消肿的功效却被逐步强调,临床上越来越多将其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痈疽肿毒、吐血出血的病证。可见牛皮胶与驴皮胶的功效已各有所长。

清朝时期,牛皮胶功效之特色在于活血止痛。

通过对比牛皮胶与驴皮胶原料和功效的演变,不难发现,最初人们所认为驴皮胶与牛皮胶功效相同的观点,可能是因为当时驴皮胶与牛皮二胶经常混用而致其功效难以进行明确区分。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其功效的区分日渐明显,从最初的牛皮胶与驴皮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牛皮胶的“但其功用,亦与阿胶仿佛”,以及“功同阿胶,可以权代”等认识,向其专属性功效的分化应用而转变,驴皮胶专于补血、滋阴、养肺,常用于治疗虚劳咳嗽、血亏血虚、阴气不足等。而牛皮胶则长于止血、活血、消肿,大多应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肿痈疽。

因此,阿胶渐渐成为“补血圣药”的代名词。由此可见,驴皮胶取代牛皮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于二者功效的差异而造成的。

03

阿胶的加工和炮制

胶的加工始载于《齐民要术》,其中详细介绍了用沙牛皮、水牛皮、猪皮等制胶的过程,包括煮胶、晾胶、切胶等步骤。

阿胶的加工过程则始见于《水经注》:“煮法:必取乌驴皮或乌牛皮,洗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大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稠。贮磁盆中乃成。冬月易干,其色深绿,且明亮轻燥而脆。味甘而淡乃佳。亦需陈久,方堪入药,”详细描述了阿胶的制作过程及品质评价要点。

阿胶今之加工方法,从备料至成品,需经泡皮、洗皮、化皮、凝胶、切胶等多道工序,与古人所言加工方法,大致相似。

阿胶的炮制方法经历了不断丰富的过程,唐代及以前阿胶主要是细研、剉碎、炒等,宋朝开始加入蛤粉、麸等辅料炮制而得“阿胶珠”。再到明朝时,辅料的使用更加广泛,包括面、草灰、酒等,“各从本方”,来发挥最佳的临床疗效。

唐朝时期开始明确有阿胶与蒲黄合用的记载,但并未用蒲黄炒制阿胶,及至清朝开始使用蒲黄对阿胶进行炒制加工,并明确蒲黄炒阿胶的止血功效。

不同辅料所炮制的阿胶的功效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如“蒲黄炒止血、蛤粉炒化痰、生用润燥”等。

现代研究亦表明,不同炮制工艺和方法炮制阿胶后,在方便阿胶入药的同时,对阿胶的质量和临床应用亦有较大影响。

04

阿胶的功能与主治

阿胶味甘、平,入肺、肝、肾经,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历代典籍对其功能主治的记载非常详尽。可以发现随着阿胶原料的改变,以及医家临床应用阿胶经验的积累,阿胶新功效的发掘日益增多,相应地,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确证。

最初阿胶的功效专于治疗虚劳羸瘦,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唐代,而后阿胶的去风、补肺之效逐渐明确,《中国药典》年版记载阿胶的功能主治为“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实为其补虚、养血、去风等功效的全面总结。

05

阿胶的临床应用

阿胶临床应用在历代医案中所见颇多,阿胶在清朝时期临床应用尤为广泛,代表清代中医临床最高水平的清宫医案更是多次记载了阿胶的应用,将阿胶的功能主治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和验证,从医案中也可看到,不同炮制方法加工的阿胶被用于不同处方中,最大程度遵循了“各从本方”的治则。

由阿胶所涉及的清代医案可知,阿胶滋血养血、疏肝养肝、益阴养阴之功效在临床上应用极为普遍。

首先,阿胶最常用于补血之方中,如乾隆朝惇妃似妊治案中,惇妃因少血、血不得滋养而致假妊之象,所用包含阿胶的“加味四物汤”、“温经丸”等方剂,均为滋血补血之方;又如道光朝全贵妃因气血大虚,荣分有伤,需峻补气血,故用补气之人参加补血之阿胶珠组成“人参养荣汤”,以调养荣血。

此类补血养血功效的方剂在清宫医案中所见颇多,如用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阿胶入药的十珍丸(女金丹)、胶艾四物汤、益母丸等方剂,临床应用效果颇好,此当与阿胶补血之功效息息相关。

其次,中医认为肝藏血,肝与血密不可分,故阿胶也常见于疏肝、养肝、调肝之方中,如道光朝全贵妃因肝气不舒、“劳”碌伤脾,以致胸满胁胀,故用蒲黄炒阿胶入方“逍遥归脾汤”,有疏肝健脾之功效。

在道光朝琳贵妃妊娠下血治案中,所用“和肝养荣汤”,同样是调肝用药,通过和肝养肝达到调理月经的功效,此方中亦用蛤粉炮制所得阿胶珠入药;再如光绪朝瑾贵妃因经后肝虚脾倦,以致左耳轰鸣、头眩体倦,同样病因在肝,故用炒制之阿胶与它药组成养肝健脾的方剂进行调理。

由此可见阿胶在临床上同样用于养肝、疏肝、调肝。

另外,阿胶所属方剂很多都有益阴、养阴的功效,中医认为血属阴、肝属阴,而阿胶滋血养血、疏肝养肝的功效,可能是其能发挥益阴、养阴作用的原因。

如乾隆朝的三阿哥因阴分微亏,肝经血热,熏灼肺气,导致呛嗽吐血,便用蒲黄炒制之阿胶入“济阴缓肝汤”之方,以补阴调肝。光绪朝的总管崔玉贵久咳不缓,所用调养之方均有益气养阴之功效,此当说明阿胶养阴之功效在临床亦较常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自道光朝始,阿胶所属方剂用于养肺、清肺、益气的越来越多。

阿胶在肺部病症用药的转变,与众医药学家对其功效的认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前文所说,阿胶最初专于治疗虚劳羸瘦,而后才增加去风之效,明后至清,逐渐明确阿胶清肺养肺之功效,《药品化义》及《本草害利·肺部药队》均将阿胶归为肺药,无怪乎清宫医案中众多医案将阿胶用于肺部病症的治疗。

06

总结

最后来总结一下:

▋“胶”先于“阿胶”入药,始见于《五十二病方》,“阿胶”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而现存文献最早记载有“阿胶”的为《水经注》。自《神农本草经》将“阿胶”作为正名收载之后,历代本草著作均延续此名。

▋《名医别录》首次提及制作阿胶的原料为牛皮,随后牛皮胶的流行和应用持续了约百多年的兴盛期。直至唐朝中期,驴皮成为制胶原料的新选择,与牛皮齐名。宋元时期,驴皮原料的数量迅速增加,而牛皮原料因“牛皮之禁”而难于获取,甚至惮于公开使用,驴皮制胶成为大势所趋,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和精湛。

相反地,牛皮制胶工艺停滞不前,以致偶有牛皮及其下脚料,所制阿胶的质量也大打折扣,“不堪药用”,牛皮胶被驴皮胶取代成为既成事实。及至明清时期,驴皮胶独获“阿胶”之名,牛皮胶则专称“黄明胶”,且被当作阿胶的伪品之一。

▋阿胶的加工炮制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简单的细研、剉碎、炒,到加入米、麸、蛤粉、蒲黄等辅料炒制阿胶,既丰富了阿胶的炮制方法,又提高了临床疗效。如加入米、麸炒阿胶可减其粘腻之性而助其运化之功;加蛤粉炒阿胶可增其止咳、祛痰之效;加入蒲黄炒制则可增强阿胶的止血作用。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阿胶”和“阿胶珠”两个品规,其中,“阿胶”需捣成碎块,“阿胶珠”采用蛤粉烫。

▋阿胶的功效及应用也随着阿胶原料及炮制方法的演变而变得更加丰富。

最初以牛皮为主要原料的阿胶,其功效主为补虚,治疗虚劳羸瘦。随着驴皮胶的盛行,阿胶去风的功效得到确证和推广应用。

明清医家基于其滋血养血之功效,常将阿胶用于补血方,以及疏肝、养肝、调肝之方中。同一时期,阿胶养肺、清肺、益气的功效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基于以上功效,阿胶的现代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和深入,更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阿胶功能的外延及其机理研究。如众多药效学实验表明,阿胶不仅具有传统的补血止血、润肺止咳等功能,还表现出良好的促进骨愈合、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并且阿胶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促进癌细胞正常化来发挥抗肿瘤活性。阿胶的功效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其作用机制的假说和阐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想了解补血圣药的更多细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tx/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