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简介

“源”文化“心”教育

——汉源初中简介

汉源初中是按照《西和县灾后重建布局调整规划》,为彻底解决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而新建的独立初中。学校占地66亩,建筑总面积平方米,现有教职工人,学生人,教辅用房齐全,设施配置先进。

年秋季建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源”文化(教当启源、学必探源、德以思源、才如泉源)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融合、行动、责任、卓越”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责立汉源、任当天下”校训,着力实施十大工程,规范管理,深化课改,狠抓质量,凸现特色。学校运行面线工作承包制和主题活动负责制,构建了“值班、管线、包级、蹲组”扁平化管理模式,落实精细化管理;运行“”安全教育法,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精心设计浓郁高雅的校园文化,系统创设“人人可以参与、时时可以思考、处处可以育人”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幸福环境;深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八大类50余门学校课程,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的全新模式。

学校大力实施“心”教育。一是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确立德育“心”理念,建构德育“心”机制,拓展德育“心”内容,整合德育“心”课程。我们遴选传统文化中忠心、爱心、孝心、诚心、信心、雄心、恒心、勤心、专心、虚心等十个方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提出了“十心”教育理论,以“七色计划”德育模式为载体,开展了“十心”教育系列活动,落实责任教育。二是教学育心、三维六段。为了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构建“三维六段”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育知、育智、育情的“三维”目标,通过揭示目标、指导自学、先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六段”教学流程,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构建生命个体之间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的“教学育情”新型课堂的文化。三是师德为先、“六心”育师。学校坚持从“心”入手,展开“心”培训,健全“心”机制,搭建“心”平台,尝试“心”评价,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师德为先、师心为重、“六心”(尽心、爱心、懂心、童心、知心、育心)育师、塑造师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践行“源”文化,实施“心”教育,带来的是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学校工作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教育质量突出,办学成果显著。西和县多次教育现场推进会和年陇南市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在汉源初中进行。四届中考取得三个全县第一,一个全县第二的辉煌成绩,各级各类竞赛中师生获奖人数一直居全县榜首,年6月由汉源初中学生参与演出的大型歌舞剧《乞巧情》,赢得了国家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年11月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创新节日课程的系列做法被《中国教师报》全文刊发,年7月学校办学举措被《甘肃法制报》重点报道,年1月学校“五讲五制”安全管理机制被《未来导报》宣传推广。建校以来,先后获得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陇南市卫生单位、陇南市平安校园、陇南市示范学校、陇南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陇南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西和县名学校、西和县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西和县中考先进学校、西和县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和西和县家长示范学校等50多项荣誉称号。

短短的五年,一所新建校初步实现了由积累式发展走向转型发展、由利益驱动走向生命驱动、由局部改变走向整体变革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面临新机遇,汉源初中人将植根责任,积极行动,迎接挑战,追求卓越,步入新常态,实现新辉煌。

作者简介

黄土粒,原名牟文魁,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教师。兴趣广泛,尤喜欢在闲暇时间爬格涂鸦。

独一味

牟文魁

独行

独顶一轮月,

独爬一道坡。

独换一双脚,

独享一路歌。

独行

一条小路一道河,

一介老翁一破车。

一点素心一般若,

一程风雨一程雪。

自嘲

一笔一本一书生,

一尺一卷一老翁。

一语一言一叮嘱,

一伴一陪一黄昏。

乞者

一根竹杖一口碗

一顿冰凉一顿寒

一声大姨一声嫂

一袋苦涩一袋酸

栏目编辑简介

笑回廿年,原名苟琪,生于年12月,中学一级教师,爱好文学与乒乓球,闲时喜欢同文字对白,热爱生活,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诗文作品散见《兰苑文学》,《诗月亮》,《塞外文学》,《情感文学》,《中文化网》及《中国文学网》等微刊与纸刊平台,现供职于甘肃省西和县汉源初中。

常年征稿:

1.现代诗、旧体诗词和诗歌评论稿件。

2.中、小学生作文稿件。

3.散文、小说、随笔、游记、歌词稿件。

4.剪纸、绘画、摄影、书法稿件。

5.朗诵稿件。

6.投稿请附上作者简历、照片、联系方式。

7.投稿后请加主编

8.以上征稿一律要求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谢绝一稿多投。

只接受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tx/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