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宜的时机做适宜的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01悟季节的涵义

民以食为天,从吃说起吧。随着时代的变换,很多年轻人已经区分不出来各种作物的准确季节了。只有在老人们的言语中,会听到一言半句的经验性的教诲,教育小孩子们要多吃时令蔬菜和基础性作物。年轻时并不在意,岁数越长反而觉得这些话品起来越有道理。细想一下,春夏秋冬,都各有自己的味道。春天是破土而出的季节,人们吃各种植物的种子、芽菜,在万物生长之初给人们带来成长的动力和希望;夏天是湿热高温的季节,人们享用各种冰爽的食物,吃冰镇西瓜、冷食和冰棍,让高温下的人们享受美味的清凉;秋天收获粮食和果实,人们开心地享受满载丰收喜悦的蔬果和当年的新粮;冬季是御寒养膘的季节,暖暖的火锅成为大江南北的首选。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传递、网络的普及,四季吃食已经区分不再明显,不论季节、不分地域,人们随时能吃上自己喜欢吃的任何食物,但食物所代表的季节的涵义仍无法捍动,那是早已占据每个人内心的位置,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02吃凉爽的粽子

七月盛夏。如果说起“夏天的味道”还要纠结于西瓜还是冰棍、绿豆汤还是大碗茶,那么一说起“端午”,所有人的心中都精准定位至那软糯鲜香的独独一味了,粽子。也许有的人还在细细区分南粽北粽、甜粽咸粽,但将粽子作为夏季美食的代表,那必是妥妥的毫无疑问。端午的余味尚未完全散尽,粽香米糯和红枣的香甜仍继续占据着大多数人家餐桌的C位。也只有在这个季节,夏日炎炎的气温中,才能吃到刚从凉水中捞出的饱满、青绿、透着淡淡的清香的传统粽子,放入嘴里那冰爽软糯香甜的口感,唇齿留香、沁人心脾。应季的,才是最好的。也曾尝试过在不同的季节里吃上一口米糯枣甜的香,但始终没能尝出在应季的时候吃出的那种独特的味道和感觉,这应该就是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意义吧。能一代代传承的文明,应该是被历史检验的最最适宜的吧。

03出淋漓的大汗

再说说天气。“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盛夏七月,马上要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地面上还残存昨夜雷暴的水痕,闷热和潮湿的灼热就马上铺天盖地的让人无处藏身。“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淑女范儿,只能躲在冷气充足的房间、汽车中,享受着角落中的干燥的清爽,而“虽有小鸟依人心,却被生活磨成茧”的女汉子们,还奔波在没有凉风的层层热浪中。还努力维持着外表清冷的知性范儿的我,踩着看似不慌不忙的脚步,却真实地感受着光滑丝质衬衫内的汗水流淌。想像着身体内水分在阳光下不断的蒸腾,竟有了一丝痛快。夏天,就是一个出汗的季节。中医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理念,有“冬病夏治”一说。利用夏季的高温,将体内气血运行达到峰值,打开毛孔、释放体内的湿气、浊气。与其治未病,还不如离开舒适的空调屋,到体育场、健身房,让汗水在运动中尽情的挥撒流淌。既然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就拿出“天作棋盘星做子”的气魄,让体内的汗珠在盛夏的桑拿天儿中尽情的翻滚吧。出汗的季节,就大汗淋漓的度过吧。

04过适宜的人生

再思考下人生。古人云:应势而动、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大约都是告诉我们要慢慢来,看清路,妥妥的,不着急。和适应季节、顺应天气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要观心,知道自己的处境和想法,明白自己的优劣和定位。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就像装修房屋一样,只有业主自己才是最佳设计师,才能把自己心中的空间表达为现实的模样。善于对外界察言观色的我们,却往往终其一生都要挖掘、找寻内心真正的自我,弄明白“我是谁、为什么、怎么办”这个人生终极命题。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准确定位人生坐标。要观势,看清眼前的形势和格局,做出有为或无为的选择。天地虽广阔,却有熙攘人群万千,每一个空间、每一个阶段都在若干变动的要素中改变着前一时刻的状况。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坚定自我内心的坚守和方向,在动的世界中以宏观格局看到静,以微观视角看到动,以内心的判断找到动静的规律。听上去很玄,但也只不过要明白身处何处、在何季节。要观时,把自己和当下结合起来放长、放远,站在远方和天边在回望当下做出的选择。还是那句百说不厌的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啰嗦了一堆,又回到那句老话: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再加上一句,下班后写文。-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tx/1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