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可用可不用的药,天台县医院坚决清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 “本来我们卫生院有多种药品,这次进入目录招标后保留了种,医院在使用的几百种药物又补充进来,使得我们卫医院能保持一致。”6月27日下午,天台县城关卫生院副院长梁宇新指着一份药品目录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少了的一半药是被医院——医院“请出去”的。这些药大多是中成药,属于辅助性药品,可用可不用,用了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对于医生来说,则存在商业贿赂的风险。 比如一种叫银黄颗粒的中成药,价格要四十多元钱,主要治疗咽喉发炎等,同类的药品有很多,价格更低,所以这次它被“请出去”了。 另一种肌苷氯化钠,是一种营养液,用不用都可以,但在乡镇卫生院,使用得很多,这次也被“清退”了。 早在年开始,医院就严格控药管理,该院院长陈昕昳等顶着压力,“请出”了三百多种可用可不用的辅助药,并通过处方点评、药品双排名、廉政约谈等措施,规范药品的合理使用。 医院质量管理与绩效平台的数据显示,年,医院住院病人的平均药费为.72元,在全省42医院中是最低的,远低于平均值.52元。 由于药品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动这个奶酪很难。在推行改革期间,陈昕昳遭受了诬告、威胁等阻扰。 今年以来,浙江省推行医共体建设。根据要求,每个医共体单位要出一份药品目录,统一进行药品的采购,招投标等。这些举措将从7月1日起实施。 结合医共体建设,最近,医院把“控药”推向了全县的15个乡镇卫生院。 陈昕昳介绍,首先,他们邀请医疗专家制定了一个药品目录,除了多种相同的基本药物以外,另外一部分由每家卫生院结合实际在目录里挑选。 “每家乡镇卫生院都有大量的药品被我们请出去。”陈昕昳说。为此,他还专门请了每家卫生院的院长谈心,做思想工作。 “一开始,有些医生确实是有意见的,因为或多或少动了他们的利益”,当地一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人说,“但这确实是好事,做了我们卫生院做不了的事,以前你和医生说这种药不要用,很难说,现在有了规范的目录,就有了标准,按规范去做,立好了规矩,就好办了。” 新闻+ 药品目录如何保证规范 医院医共体的药品目录,是怎么出台的?哪些药可以用,哪些药不能用,要用哪个厂家的药?怎样保证规范公正? 医院党委书记王军伟解释说,医共体内留用什么药,确定药品目录,是通过药事委员会讨论确定的。 但是一种药,有不同的厂家、不同的代理商,这个就需要招标。而这次招标,多种药,累计收到了多家药商的应标。 不给药商公关的时间 6月20日晚上,天台县城关卫生院副院长梁宇新已经在家休息,他接到电话,医院参加会议,他很纳闷,怎么临时通知开会,“可能有急事”。 在电梯里他碰到了很多专家,有的是刚从手术台上下来,被告知同样是来开会。 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他们才知道自己是药品招标的评标人员,参加这次医共体药物的招标。 在会议室内,10多个评标人员手机被收掉,每人发到一张表格,每一种药,有几十家厂家,谁家的质量好、价格低,专家们进行打分、投票。 这些专家都是王军伟抽签抽的。他介绍说,为了确保整个招标过程的相对公平、公正,医共体药品招标过程中,还分成了中成药、抗生素、慢性病、其他等四个不同的组别。 “所有评标人员均在全县高级职称的医生或临床药师中临时抽签,评标前一个小时内通知,不给医药代表活动公关的时间。” 这个抽签打分,连续进行了三天,才把厂家确定,然后公示,下发到各家基层卫生院。这个目录将在7月1日起实行。 新华社资料图 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 对于基层来说,这个目录有什么意义?在基层行医多年的梁宇新深有体会。他说,以前他们卫生院有多种药品,现在根据药品目录,有种药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缺药,他解释说,减少的一部分药主要是中成药和辅助药。“特别是中成药,同类的药品很多,可用可不用,但是老百姓不清楚,有了目录就规范了。” “有的中成药,以前我们不好减,因为怕医生有意见,现在有目录在,就得按标准来。” 梁宇新还表示,也并不是所有类别的药都减少,医院的药也有补充进来,比如说滴眼液,就从原来的2种,增加到了现在的5种。“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 他认为,这个药品目录,对于基层医师来说,也可以指导他们更合理地去用药。比如头孢,有好几个品种,以前可能用起来不是特别合理,现在规定了只用某一个品种,由医院统一采购,保证了质量,又减少了滥用。 “这个目录也不是一直不变的,会根据我们基层的用药习惯做一些调整。”他说。 新华社资料图 新闻深读 医院的“控药”改革 “医生就是积德,滥用药就是谋财害命”,医院里常常和医生们说的一句话。 年,口腔医生出身的他在上任医院院长不久,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一场“控药”改革。 他推出了一个“双排名制度”,哪种药用得最多,哪个医生开的药最多,约谈。几年来,医院陆续“请”出了几百种药品。 这些药,大多是辅助性药,基本可用可不用,对于老百姓和政府来说,是增加负担,而对医生来说,则存在商业贿赂的风险。 “我们是想在源头上把控,让老百姓受益,也保护我们的医务队伍。”陈昕昳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医院多年的改革探索,趁着医共体的东风,延伸到了乡镇最基层。 药品,是巨大的奶酪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个利益巨大的奶酪,动药品,就意味着直接动一部分人的利益。 医生出身的陈昕昳知道,做这件事,压力肯定会很大。 这名医生,一直推崇“基于利己的利他主义”。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厚德循道”四个字。 他这样和医生解释:“要多想想,我们老了,要有好的医生给我们看病,不会给我们滥用药。”这也是他在医学领域对“厚德循道”四个字的理解。 “要把药品请出去,最重要的,是做这件事的人,他自己肯定是要清白的,要干净的,不然都得完蛋。”陈昕昳说。 他需要找一个帮手。首先,他想到了当时的副院长王军伟,他判断这名为人正直、医术精湛的同事,值得信任。 一天晚上,他试探地问王军伟:想做这件事,你有没有兴趣参与。如果,王军伟推掉了,那么,陈昕昳心里也就有数了。 新华社资料图 “要给人留条活路” 王军伟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了,“就应该这么做”。于是,两人就牵头,决定推出一个“双排名制度”。 哪种药用得最多,哪个医生用得药最多,医院方面就有纪检等多人介入了解,约谈,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则需要受到处罚,并在网上公布。 这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 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快,医院里议论声很多。 随之而来,两名院长接到了不少匿名的举报信、恐吓信。“你这个院长还要不要做了”“要给人留条活路”,甚至还有PS的裸照。两人付之一笑。 这么多年来,医药代表们进进出出,两名院长没有收过一篮水果,“绝对不能收,什么都不能收,不然,就掉进了他们的陷阱,下次就给你送烟,送钱。”王军伟这样说。 有一次,在谈一个药品,结束后,对方塞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王军伟赶紧还了,这个药就不用了,“用的话,肯定会把我们的医务队伍污染掉。” 由于医药代表的诬告,纪检部门找过王军伟几次。 如今,已经担任医院党委书记的王军伟明白,只有自己清白,才有底气去完成和陈昕昳院长的那个约定。 新华社资料图 一个月用掉三万支药 “控药”改革在争议中渐渐推行。 哪种药的使用量最多,王军伟都会进行定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tx/11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济南3例确诊27例无症状活动轨迹公布,
- 下一篇文章: 渭南市第二医院内科门诊出诊医师风采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