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51139294638105&wfr=spider&for=pc

一、说在前面的话

如果只想看家长该如何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辅导孩子学习的,请直接翻到最后的小结部分。

从古到今,各行各业都存在理论派和行动派。

北宋王安石变法,理论高度有了,但放在地方上实行就多方掣肘;

俄罗斯打乌克兰,战术战法有了,但军队执行力度不够困难重重;

上海,哦,不说这个了。

当然,如果理论和行动结合得好,就不一样了。

商鞅变法,斯大林格勒战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以,理论不是没用,政策不是空洞,高度不是遥不可及。

关键看如何解读,看如何界定,看如何执行,看如何贯彻。

不是有句笑话吗,看《新闻联播》者得天下。

最近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务课程方案(版)》,这是对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方案很完备,也很有深度,这里引用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

他介绍,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在课程标准方面,修订完善过程中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学段衔接。新课标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当然了,解读也就只能解读到这。毕竟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能随便乱解读了。否则你的一句话有可能就会被下面误解,导致出现更大的偏差。

就像宋仁宗身为一国之君,晚上想吃羊肉也不敢说出来。因为宫内有需要,坊间便以为这成了定规,纷纷制作。仁宗担心要了烧羊后,百姓会夜夜宰羊,长此以往,暴殄天物。

不过,教育部也会委托给一些专家,成立不同的研讨组,然后召集一线老师,进行共同探讨,既可以把理论顺利、高效地推广下去,也可以通过基层的声音对理论进行合理的补充。

本人也曾在北京参加过首都师范大学王云飞教授组织的关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培训,也曾参加过省里组织的研讨活动,对此深有感触。

下面会主要针对方案里的语文学科进行自己的解读,仅代表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同仁们指教。

二、具体解读

在具体解读之前,我们先看一张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最明显的调整就是英语课时减少了,只占6-8%,也就是每周大概三节课。

数学课是13-15%,而语文课占20-22%。

语文从原来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一家独大。

调整前,小学阶段,语文和数学并重,英语相对少些。

中学阶段,数学,语文,英语基本上平分秋色,一周是7到8课时,现在英语的课时量明显减少,语文的课时量明显增加。

于是有些同行欢呼雀跃,认为语文终于重见天日,从此以后可以高唱一曲了。

但我以为大可不必。我一直有个想法,学科类其实是为政治类服务的,如中国选官制度从世袭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后到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根据政治制度的不同来进行选择。

又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因为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了普鲁士,所以法语课就成为这里孩子们的最后一课。

所以加大语文课的课时量,加深文化自信,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比重,就有着时代性与政治性了。具体的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

下面看下目录,一共分六项,再加一个附录。

性质和理念我就不讲了,先来看下课程目标。

开头就讲到,“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这里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素养,它和我们一直提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有何不同。

在我看来,素质更多强调的是先天的修养,而素养则是侧重后天的养成。

通过这一字之差的调整,可见我们更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tx/1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