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全集》

选择本愿念佛集

第八章三心章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

《观无量寿经》云: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同经《疏》云:

《经》云:

一者至诚心:

“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

身口意业,所修解行,

必须真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贪嗔邪伪,奸诈百端,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

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纵使苦励身心,

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

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

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

一者自利真实,

二者利他真实。

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

一者真实心中,

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

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实心中,

勤修自他凡圣等善,

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

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口业毁厌三界六道,

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

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

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

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

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

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

又真实心中,

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报。

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

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

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

言“深心”者,

即“深信之心”也。

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决定深信: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

定散二善,

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

《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

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

仰愿一切行者等,

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

佛遣行者即行,

佛遣去处即去,

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

是名随顺佛愿,

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

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

何以故?

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

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

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

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

未能决了;

虽有平章,要须请诸佛为定也。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

若不可佛意,即言:

“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

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说,

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智。

若多若少,

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

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

应知。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

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

抱憾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信者,

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

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问曰:

凡夫智浅,惑障处深,

若逢解行不同之人,

多引经论来相妨难,

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

云何对治彼难,

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曰:

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

行者即报云:

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

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

何以故?

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

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

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又说彼经时,

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

然佛说备机,时亦不同,

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

是佛灭后,五浊五苦等,

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为此因缘,我今一心,

依此佛教,决定奉行。

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

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言说,

仁者善听,

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

我亦未起一念疑心,

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

何以故?

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

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

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异口同声,皆云:

“释迦佛指赞弥陀、毁砦三界六道,

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

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

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

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

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何以故?

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

非是疑惑心中语故。

又不为一切菩萨,

异见异解之所以破坏,

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

纵使化佛报佛,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

一一说言:

“释迦所说相赞,

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

又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

此虚妄定无此事也。”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

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畏不得生彼国也。

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

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

等同无少差别,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

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

随顺六度之义,

若有后佛出世,

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

以此道理推验明知,

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

尽此一身,专念专修,

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

即十方诸佛悉同赞、同劝、同证。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

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

又劝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专念,

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

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

恶众生、恶见、

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

指赞弥陀名号,

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即是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

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

即共同心同时,

各出舌相,遍满三千世界,

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皆应信是,

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

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

次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云云)

(如前二行之中所引,

恐繁不载,见人得意)

三者回向发愿心:

言“回向发愿心”者,

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

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土,

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

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

不为一切异见、别解、

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

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

心生怯弱,回顾落道,

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问曰:

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

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

或云:

“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

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

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

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

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

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

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答曰:

诸佛教行,数越尘沙,

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

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

水能生润,火能成坏。

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

即目可见,千差万别,

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

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门智慧门也。

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

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

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

即非汝所求;

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

亦非我所求。

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

必疾得解脱也。

行者当知,

若欲学解,

从凡至圣乃至佛果,

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

必借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

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

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

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

其火焰亦来烧道。

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

多有群贼恶兽,

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不见边畔,

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

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

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

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

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恐,不复可言,即自思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种不免者,我宁寻此道,

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有人劝声: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

若住即死。”

又西岸有人唤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众生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

即自正当身心决定,

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

“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

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

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

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

即喻众生六根、六识、

六尘、五阴、四大。

言“无人空迥泽”,

即喻常随恶友,不值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

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

中间“白道”四五寸者,

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

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

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

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

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

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

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

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

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

妄说见解,迭相惑乱,

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

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

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

迷倒自缠,无由解脱。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

又借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

念念无遗。

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已后,得生彼国,

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

行住坐卧,三业所修,

无间昼夜时节,

常作此解,常作此想,

故名回向发愿心。

又言回向者,

生彼国已,还起大悲,

回入生死,教化众生,

亦名回向也。

三心即具,无行不成。

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散之义。

应知。

《往生礼赞》云:

问曰:

今欲劝人往生者,

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

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曰:

必欲生彼国土者,

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

口业赞叹称扬彼佛,

意业专念观察彼佛。

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

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

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

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如《观经》具说应知。

私云:所引“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所以者何?《经》则云:“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明知具三,必应得生。《释》则云:“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明知一少,是更不可。因兹欲生极乐之人,可全具足三心也。

其中“至诚心者”是真实心也,其相如彼文。但“外现贤善精进相,内怀虚假”者,外者对内之辞也,谓外相与内心不调之意,即是外智内愚也;贤者对愚之辞也,谓外是贤内即愚也;善者对恶之辞也,谓外是善内即恶也;精进者对懈怠之辞也,谓外示精进相,内即怀懈怠心也。若夫翻外蓄内者,祗应备出要。“内怀虚假”等者,内者对外之辞也,谓内心与外相不调之意,即是内虚外实也。虚者对实之辞也,谓内虚外实者也;假者对真之辞也,谓内假外真也;假者对真之辞也,谓内假外真也。若夫翻内播外者,亦可足出要。

次“深心”者谓深信之心,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故今建立二种信心,决定九品往生者也。又此中言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等者,是指圣道门解、行、学、见也,其余即是净土门意,在文可见。明知善导之意,亦不出此二门也。

“回向发愿心”之义不可俟别释,行者应知。

此三心者,总而言之,通诸行法,别而言之,在往生行。今举通摄别,意即周矣。行者能用心,敢勿忽绪。

第九章四修章

念佛行者,可行用四修法

善导《往生礼赞》云:

又劝行四修法,

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

所谓恭敬礼拜彼佛,

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

毕命为期,誓不中止,

即是“长时修”。

二者“无余修”:

所谓专称彼佛名,

专念、专想、专礼、

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

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

毕命为期,誓不中止,

即是“长时修”。

三者“无间修”:

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

忆念观察,回向发愿,

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

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

随犯随忏,

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

亦名无间修。

毕命为期,誓不中止,

即是“长时修”。

《西方要诀》云:

但修四修以为正业:

一者“长时修”:

从初发心,乃至菩提,

恒作净因,终无退转。

二者“恭敬修”:

此复有五:

一敬有缘圣人:

谓行住坐卧,不背西方,

涕唾便痢,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缘像教:

谓造西方弥陀像变,

不能广作,但作一佛二菩萨亦得;

教者《弥陀经》等,

五色袋盛,自读教他,

此之经像,安置室中,

六时礼忏,香华供养,特生尊重。

三敬有缘善知识:

谓宣净土教者,

若千由旬、十由旬以来,

并须敬重亲近供养,

别学之者总起敬心,

与已不同但知深敬也;

若生轻慢得罪无穷,故须总敬,

即除行障。

四敬同缘伴:

谓同修业者,

自虽障重,独业不成,

要借良朋,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助力相资,

同伴善缘,深相保重。

五敬三宝:

同体别相,并合深敬,

不能具录,为浅行者,

不果依修,住持三宝者,

与今浅识,作大因缘。

今粗料简:

言“佛宝”者,

谓雕檀、绣绮、素质、

金容、镂玉、图缯、磨石、削土,

此之灵像,特可尊承。

暂尔观形,罪消增福;

若生少慢,长恶善亡;

但想尊容,当见真佛。

言“法宝”者,

三乘教旨,法界所流,

名句所诠,能生解缘,

故须珍仰,以发慧基。

抄写尊经,恒安净室。

箱箧盛贮,并合严敬。

读诵之时,身手清洁。

言“僧宝”者,

圣僧菩萨,破戒之流,

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三者“无间修”:

谓常念佛,作往生心,

于一切时,心恒想巧。

譬若有人,被他抄掠,

身为下贱,备受艰辛,

忽思父母,欲赴归国,

行装未办,由在他乡,

日夜思稚,苦不堪忍,

无时暂舍,不念爷娘。

为计既成,便归得达,

亲近父母,纵任欢娱。

行者亦然,往因烦恼,

坏乱善心,福智珍财,

并皆散失,久流生死,

制不自由;恒与魔王,

而作仆使,驱驰六道,

苦切身心,今遇善缘,

忽闻弥陀慈父,不违弘愿,

济拔群生日夜惊忙,发心愿生。

所以精勤不倦,

当念佛恩,报尽为期,心恒计念。

四者“无余修”:

谓专求极乐,礼念弥陀;

但诸余业行,不令杂起,

所作之业,日别须修,念佛诵经,

不留余课耳。

私云:四修之文可见,恐繁而不解,但前文中,既云四修,唯有三修,若脱其文,若有其意也;更非脱文,有其深意也。何以得知?四修者:一长时修,二殷重修,三无余修,四无间修也。而以初长时,只是通用后三修也;谓殷重,若退殷重之行即不成;无余,若退无余之行即不可成;无间,若退无间之行即不可成。为使成就此三修行,皆以长时,属于三修,所令通修也。故三修之下皆结云:“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是也;例如彼精进通于余五度而。

第十章化赞章

弥陀化佛来迎,不赞叹闻经之善,

唯赞叹念佛之行

《观无量寿经》云: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

虽不诽谤,方等经典,

如此愚人,多造众恶,

无有惭愧,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

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

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

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

至行者前,赞言:

“善男子,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同经《疏》云: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

“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

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如此经及诸部中,

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

应知。

私云:闻经之善非是本愿,杂业故化佛不赞。念佛之行是本愿,正业故化佛赞叹;加之闻经与念佛,灭罪多少不同也。《观经疏》云: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第十一章赞叹念佛章

约对杂善赞叹念佛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

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同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

正显念佛三味功能超绝,

实非杂善得比类,

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

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

名人中“好华”,

亦名“稀有华”,

亦名人中“上上华”,

亦名人中“妙好华”;

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胜人”也。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

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

亦如亲友知识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

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

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私问曰:《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等,虽约念佛者而赞叹之,释家何有云:“实非杂善,得为比类”,相对杂善,独叹念佛乎?

答曰:文中虽隐,义意是明。所以知者,此经既说,定散诸善,并念佛行;而于其中,独标念佛,喻芬陀利。非待杂善,云何能显念佛功超余善诸行,然则“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者,是待恶而所美也。言“人中妙好人者”,是待粗恶而所称也。言“人中上上人”者,是待下下而所赞也。言“人中稀有人”者,是待常有而所叹也。言“人中最胜人”者,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问曰:既以念佛名“上上者”,何故不说于上上品中,至下下品而说念佛乎?

答曰:岂前不云:“念佛之行,广亘九品”,即前所引《往生要集》云:“随其胜劣,应分九品”是也。加之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之人也,而能除灭逆罪,余行所不堪;唯有念佛之力,堪能灭于重罪,故为极恶最下之人,而说极善最上之法。

例如彼无明渊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药即不能治;今此五逆重病渊源,亦此念佛灵药府藏,非此药者,何治此病。

故弘法大师《二教论》引《六波罗蜜经》云:“第三法宝者,所谓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正法,及我今所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乃至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咀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咀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通,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般,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此中五无间罪者,是五逆罪也,即非醍醐妙药者,五无间病,甚为难疗。念佛亦然,往生教中,念佛三昧,是如总持,亦如醍醐,若非念佛三昧醍醐之药者,五逆深重病,甚为难治。应知。

问曰:若尔者,下品上生,是十恶轻罪之人,何故说念佛乎?

答曰:念佛三昧,重罪尚灭,何况轻罪哉!余行不然,或有灭轻而不灭重,或有消一而不消二。念佛不然,轻重兼灭,一切遍治;譬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病,故以念佛为王三昧。凡九品配当是一往义。五逆回心,通于上上;读诵妙行,亦通下下;十恶轻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一法各有九品,若约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加之迦才云:“众生起行,即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也。”莫见一往文而起封执。

其中念佛,是即胜行。故引芬陀利,以为其喻,譬意应知。加之念佛行者,观音势至,如影与形,暂不舍离,余行不尔。

又念佛者,舍命已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余行不定。

凡流五种嘉誉,蒙二尊影护,此是“现益”也。亦往生净土,乃至成佛,此是“当益”也。

又道绰禅师于念佛一行,立“始终两益”。《安乐集》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益也。

当知念佛,有如此等,“现当”二世,“始终”两益,应知。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