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林海亮平淡而深味的文字包容
平淡而深味的文字 ——包容《桂花云片糕》文章解构 林海亮 林语堂在《写作的艺术》写道:“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这说明,作者行文第一追求“味道”;第二主张用“平淡”的文字。 “味道”,我的理解,无非指用准确文辞,去表达、揭示事物而已。这看似乎矛盾,但对于真正理解写作之人,却深有同感,这其实是一种无比高妙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一个人对文字、文学没有深刻理解,文字功夫和文字修养不到家,是难以达到如此境界的。 别看漏了,平淡之后还紧跟着“醇”字呢。“醇”,即纯粹,能够用文字刻画事物,表达出纯粹的境界,这的确是行文最高境界,难怪大师如此推崇。 我与大师认识与见解是不谋而合的:我喜欢用平淡文字表达事物的文章;我文章本身就是追求用平淡文字表达事物。 这方面的极致,当推文学大师孙犁不可。其实很多大作家莫不如是:巴金、老舍、汪曾祺、余华的等等,不信你去看看他们的文章。 正因为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包容的这篇“平淡”文章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之所以喜欢,我是不带个人色彩的,最大的原因,是文章能深深打动我,并符合我的审美要求。 包容有两套文笔:一套是诗性的;一套是“泥土”的。而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他《嫁女》的文章起,我就被他文中散发的“泥土味”所深深吸引,我不止一次跟他说,他这类接地气的文章,远胜诗性文笔,是他文章当中写得最好的。这他认同。我们在文学观上有共性,这无形间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而令我愿意评一评他的文章。 孙犁在《欧阳修的散文》一文讲到:“近来我们的散文,多变成了“散文诗”,或“散文小说”,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多作者主观幻想之言。”我认为,诗性文笔是带有主观幻想之嫌的,离散文核心追求“真实”是背道而驰的,他认同;我告诉他,我之所以欣赏他“泥土味”的文章,缘于这“味道”,无限接近“真实”。 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了。 我上面说的,其实就是包容这篇《桂花云片糕》文章予我直接观感的更深层次的一些感受罢。 由于我俩年龄相仿,我们几乎拥有对同一时代的共同记忆:在温饱线下挣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期冀、热望和奋斗。我们几乎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容易把对日常美好事物的印记和怀念与特定人物相互勾联起来——写物即思人;写人即睹物。它们同化为一枚岁月硬币的两面。这种情感的同频共振,是我对包容文章深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之如本文,写桂花糕,即写父亲。而父亲已随风而逝,正如作者所言“他静静地躺在了故乡,躺在生他养他的泥土之中。”——我读得出作者的沉痛与泪水。而桂花糕却无时不在——想必作者一定是会睹物思人,恒睹恒思的了:文章末段,笼罩在对父亲无限哀思当中,那些动情的文字,仿佛都随着作者颤抖之笔而抖动悲伤起来,写到最后,想必作者一定会是泪流满脸,难以自已!——“写到此处,笔已颤抖如秋风中的一枚落叶,无以再言了……”相信你我一样,读罢此文,会跟随作者情感的节奏,双眼饱含热泪。 由于文字平浅,反映事物就有“醇”的味道,但若水平与修炼不够,就会“寡“,这是行文极难处理的一对矛盾。但包容的表达是“醇”的,这效果之所以达成,是建立在作者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之深、体会之深、体味之深和体察之深之上:其本文,其实是人生当中难忘印记的岁月沉淀和凝聚,都是一些刻骨铭心的印记,这印记,用平浅文字经营,对一些重大情景却用留白手法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想象与独立思考、体味,那么作者行文之匠心独运也就精妙得以体现了——这其实是作者对文章结构的一种总体包握:而这结构的构筑之优劣,往往体现作者写作水平之高低。 包容文章之所以“醇”而不“寡”,个中原因正如我上面所分析罢。 本文结构,先简单勾勒桂花糕轮廓,再讲渊源历史,并以卖糕人的“难忘”和“深刻”予事物特性的深入与丰富,一锤定音,使读者对事物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进入文章主题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了。 本文有两处妙笔:一是作者等父亲回来时的情景和心理描写;一是父母对话。 这两段文字是作者重点经营之处,也是文章要害之处。我在第一处读到真实、生动、细腻、深刻与自然,在第二处读到父母的伟大、饱满、深情、伟岸与高大。这二处的写作手法是不同的:第一处泼墨,用心细致的心理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融入作者自身的体会,直笔表达对岁月流逝的追念和印记,本质写的却是对父爱如山的旷世追忆和怀念;第二处是淡彩、留白描写经营的:通过无意的“听”去表达父母对子女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又如细水长流,又如汹波滔涌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人类最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若隐若现的“平淡”中却有如一轮红日,瞬间冲破厚云,喷礴而出,真的是做到半两破千斤,而又力拔千钧,深深震动读者,震撼心灵。文章于此达到高潮,行文的目的得以充分体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仅仅体现于二个字——“感动”! 附: 包容:桂花云片糕 作者简介:林海亮,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道办事处公务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业余喜爱古典诗歌和散文创作。 ——精彩回顾——林海亮:忏悔(外二首)散文 林海亮:借钱散文 林海亮:食物的情调散文荟 林海亮:二姐散文荟 林海亮:父母散文荟 林海亮:故乡的小吃 林海亮:岩茶水仙随笔屏 林海亮:不再羞涩的阳光散文荟 林海亮:故乡的春节散文荟 林海亮:听雨散文荟 林海亮:鸟散文荟 林海亮:新沟家乡的美食特刊—01 林海亮:菜脯卵家乡的美食特刊—54 林海亮:扁实家乡的美食特刊—97 林海亮:吃乖贵过哥鲤教师节专刊 林海亮:遥远的老师品读 林海亮:一条缀满诗词歌赋的河——读陈侠《泉河情思》有感 林海亮:故乡的树品读 林海亮:一把打开陈侠古典诗词世界的钥匙——读陈侠《遨游在诗词的长河中》有感品读 林海亮:诗性的文字,魔性的表述——读潘云贵《站在台风里的爸爸》有感品读 林海亮:好久没有看过这般爽快的文字了——读飒飒的《仨个巫们一台戏》散文 林海亮:贡菊 林海亮:故乡的树散文 林海亮:人间烟火散文 林海亮:发粿散文 林海亮:遥远的年味元宵节专刊 林海亮:大粒丸 林海亮:故乡的井散文 林海亮:故乡的鱼 林海亮:滹沱河边的参天大树 林海亮:燕赵行品读 林海亮:心井——读陈侠的《老井》有感我手写我心,遇见即是欢喜主编:飒飒(忽文静)赵洪伟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发稿者加赞赏作者七平台三,十元内不返还。 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8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胸罩越穿越香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哈
- 下一篇文章: 岁老奶奶透露常吃五谷杂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