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镇巴三十怪

白布包头不曾改,树上开花也当菜,

柴火赶人跑得快,市上少有把锅卖,

家户有肉长年在,竹海与人分不开,

香茗只在本地摆,幺儿狗儿喊得怪,

新鲜不吃爱放坏,出门人把鞋垫带!

老少背手实难改,豆腐连渣俏销菜,

下坡脚力比车快,瓤肘只有城里卖,

万山老林有人在,无时不把歌喉开,

待客少把素食摆,生非骂街厥得怪,

要得甜头锅熬坏,遇人总叫把信代!

巴音蜀味终不改,阡陌百草都是菜,

婚丧支客忙得快,东区板石把房盖,

神婆神汉今存在,山野干菜等锅开,

家中坛罐一排摆,说教细娃编得怪,

男谝媳妇嘴作坏,花苗不把银冠戴!

1.白布包头不曾改

可能是受土家族(巴人的后代)影响,包头缠巾。长有五,七尺不等,宽尺余。与丧礼孝帕包法不同的是:平时只在头上缠,不帔肩,不托坠!也有妇女包黑丝布的,可能祖辈受苗民影响。现在只有部分人群尚存遗风,汉中其它各县忌讳包白布,唯川渝的大巴山区有此风俗。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就是典型!元朝之前镇巴县境内属西蜀,也有说是蜀中人为诸葛武侯守孝的遗存。

2.树上开花也当菜

巴山腹地,土地贫瘠,海拔落差大,虽动植物多样性,但遇饥年,食物依旧匮乏。食不裹腹的年代,尝试出这树上的花苞嫩叶——树花菜,学名省沽油。大巴山人采摘它,焯水,晒干即成。现为镇巴名优特产,树花菜为山珍干货,尤其炖腊肉,山鸡味美,以炖蛇肉为上品。

3.柴火赶人跑得快

山大坡陡,这是直观的“镇巴印象”。山里人靠山吃饭,少不了烧柴,但房前屋后的树为望山,一般是不砍的,远远地看见树,就知晓了家的方向。柴山都在高山上,柴砍好后就捆绑成把,从山顶的沟槽中下放,顺着这柴溜槽,就下了山去,往往人还没到,柴就先到了山下。

4.市上少有把锅卖

巴山农家,做饭不用锅灶。一四方土坑爨(chuan)火,叫火垅坑。一铁搭钩挂房梁,一顶罐足矣。罐呈南瓜形,铁制,上有盖,尖底,另有两小耳子(把手),两边小耳以大耳连接,使用时大耳挂搭钩上。罐子大小有别,用途不同。最小的是铜制的,因其只有“猪尿泡”大,戏称“尿包罐儿”,一般为老人,小孩儿独享;再大一点的称“幺罐”,做饭用;然后依次为"二罐","大罐";最大的叫"抬罐",一般给牲畜煮饲料,须两人拿木棒抬动。罐儿做的洋芋饭令无数身在异乡的镇巴人垂涎,明火烤得罐底一层金黄的锅巴,夹上红豆腐,蒜辣子,啥都不说了,舌头都吞下肚…

5.家家有肉长年在

人口不集中,所以在以前少有肉铺。现在家家户户都杀年猪(过去,有粮不够吃而不养的;有家贫将猪典卖的,所以杀猪的多少为财富的象征),杀猪要看日子,还邀请本村的老少吃“庖汤”。肉用粗盐腌渍入大黄桶,三天后翻缸。十天起缸挂上梁,挂在吊罐的上头,头一周要拿柏树枝,煨烟熏肉。使香味入骨。此法熏的腊肉肥肉带粉红,瘦肉暗红色,区别杂木熏出的脂肪蜡黄,蛋白如柴。后期只在做饭的同时顺便熏制,一般四周左右的“半烟子”品质最好,只要在火边挂着,放四五年不坏,但品质多少会有下降。“镇巴腊肉”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享誉周边省市…

6.竹海与人分不开

镇巴拥有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生产生活中,无竹无法过!春雨后上老林打笋,回来晒笋干。用的纸,背的背篼,扬场的晒席,还有薅耙,盖子,筛子,斗笠…有的连房屋都是竹楼!恕不细述。

7.香茗只在本地摆

镇巴和西乡原是一个县,史载西乡产贡茶,实当时产地在镇巴楮河流域。镇巴有一枝顶级名茶~“秦巴雾毫”,可以说品质是陕茶之冠,但此茶的产量有限,只够供应本地市场,也只有本地人才享受得到!有很多大师级别的茶师,常慕名而来。

8.幺儿狗儿喊得怪

皇帝爱太子,百姓爱幺儿!那“幺儿”是爱称无疑了。“狗儿”呢?更显心疼,就想把你当小狗狗一样抱在怀里!镇巴口语中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祖籍多为南省客民,带各地的客家方言。有粤籍罗氏称父为“呀爸”,称母为“呀姐”的;有湘籍范氏称父为“嗲嗲”,母为“嗡妈”的;有赣籍桂氏称爷为“公”,父为“芽”的…

9.新鲜不吃爱放坏

发酵食品在各地数不盛数,镇巴融汇各家特色,却又独挡一面!“豆豉”,系黄豆煮熟发酵而成。分干,稀两种。干的是发酵后调味,再加黄豆炒面拌匀晒干而成。可炒食,较为耗油,一般炒肥腊肉为佳,可作豆豉鱼,多为川菜调味品。稀的在煮豆时须留煮豆的原汤,称豆油。与干豆豉工艺蕾同,只是不晒干,成品加入豆油,装坛。可直接食用,常作为小菜,炒制时缺失干豆豉的呛烧味。“红豆腐”,即腐乳。与别处口味不同,调料讲究,不用油浸,常年不坏。虽不如城固上元观的贡品出名。但味极佳,各家有祖传配方,无别处的那种酸味,臭味!“浆粑馍”,为灌饱浆的苞谷,不加水,拿手磨推成稠浆。发酵至酸,拿桐子叶包成三角状蒸熟。还有洋芋粉馍,臭肉…

10.出门人把鞋垫带

巴山的妇女泼辣但不失贤惠,一家大小的鞋里,隐藏着花草朵朵开的鞋垫。布制的,布割板为七层,底里用花布,面子为白布。有满花和团花之分,满花漂亮但没团花结实。(因团花只在中下部扎花,空白用白线扎密针。)出门在外的镇巴人有个传统,身边必有几双鞋垫相随,这是母亲的爱,是故乡的情!

11.老少背手实难改

虽全国都有背手走路的人,但没此方普遍!口歌子道:籍是山东籍,流窜到江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这是中国的四大迁填史(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之一的概述。背井离乡乃是强行移民,反背手,用绳缚,牵拉到此,背手成习!若有出恭,高叫解手,官兵松绳,久而唤之便秽为解手,延传至今…

12.豆腐连渣俏销菜

汉中各县区都有菜豆腐,镇巴多一道渣豆腐。工艺较简便,黄豆磨碎,不过渣,煮开,下青菜叶,菜要多,不然豆渣无处负着,菜里的草酸可免去点卤。吃的时候要拌上韭菜辣子,既当菜又当饭。巴山农家,有个大繁小事,早上第一餐非它不可,毛边锅里连豆腐汤都不剩,豆腐锅巴还要拿韭菜辣子卷光吃尽!

13.下坡脚力比车快

山势险峻,盘龙羊肠。物质交流只能是肩挑背磨,形成了一种以出卖气力的行当~背二哥!如今这种职业渐消,但世世代代积累的行路经验永存。“下坡脚打横(huan),三步并作五步颤(shan)…”如遇赶车时,这山望见对面山上的车下行,顺着小路,遵循着路经,绝对能赶上车次!

14.瓤肘只有城里卖

各地出名的有什么“东坡肘子”,"水晶肘子"。镇巴独一味——“瓤肘子”!其出处已不可考,但只有镇巴才有此物。肥三瘦七的去皮肉,剁成馅料,去腥调味;平整猪皮一块,留三分(一厘米)脂肪,过明火烧掉毛根,下锅焯水,过凉水;皮内划十字花刀,用土豆淀粉作黏合剂,将肉馅紧贴肉皮内,上蒸锅蒸制半熟;凉透,涂蜂蜜,下油锅炸成荔枝皮(此为半成品,可存放);放凉切成寸方,摆入碗中,蒸熟,勾芡淋汁,即成!全县只有少数几家老字号,况且都在县城。用料,方法十分考究。逢年待客,都要买那几块半成品回家!如今汉中,西安等地的陕菜馆都有,曾有名厨拿此物获“中国名菜”称号!

15.万山老林有人在

不是古板,不是守旧,而是对祥和宁静的一种执着的追求。生于斯,葬于斯!在繁华的都市中,何处能觅得这样的清心寡欲。山里人质朴,平实,淡淡的一生构成了这世外桃源!在那原始的刀耕火种中,守护了大巴山这片净土!

16.无时不把歌喉开

“山歌不唱忧愁多”,"山歌不唱不开怀"。劳作的艰辛,生活的苦情,都抒发在这极具浪漫主义的壮丽诗篇里。《诗经·周南·关雎》就出自于这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镇巴民歌"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巴山儿女的历史,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是世代传承的薪火,引领我们笑着面对世道的诡异!"立春唱到谷子黄,清早唱到满天星。地老天荒到如今,世世代代唱不尽!"

17.待客少把素食摆

镇巴人素来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但凡家中来客,都要将家中最好的美食拿出来招待客人。如果桌上没有荤菜,就显示不出主人家待客的热情。

18.生非骂街厥得怪

过去许多镇巴人“厥架”如同即兴唱歌,用语不重复,用词犀利,带有肢体语言,常用语如你个死砍脑壳的,你个背时xx的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和风气好转,现如今这些“厥架”语言已渐渐“失传”。

19.要得甜头锅熬坏

麻糖是镇巴的传统小吃,也是镇巴的名特产品之一。镇巴麻糖色泽金黄,味道甘甜可口,回味绵长,满口生香,妙不可言。同时,麻糖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润燥、暖肺、养胃的功效。

20.遇人总叫把信代

镇巴是劳务输出大县,但凡春节后很多青壮年劳力就会外出打工。镇巴过去在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在外地打工的镇巴人不便于家人通讯,凡遇到老乡回家都要带个信或物资回去给亲人。

21.巴音蜀味终不改

镇巴虽属陕西辖区,但其地理位置特殊,被誉为陕西的南大门,与四川毗邻,因此说话口音与川北话无异。

22.阡陌百草都是菜

镇巴县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较强,气温年差较大。平均气温13.8℃,无霜期天。森林覆盖率44.2%。因气候适宜,山野菜生长繁多。镇巴人常将野生草拿来做菜,维生素丰富,纯天然无污染,口感极佳,深得青睐。常见的野菜如全菜、指甲菜、嘟苔、节儿根、灰灰苗、野葱、狗牙瓣等等。

23.婚丧支客忙得快

镇巴人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称之为“过事”。在“过事”的头几天,主人请大小总管(又称支客司),是必不可少的,支客司是一般村上有名气、做事利索、口才极佳的人。过事第一天主人都要先和支客司商量做好预算,村上帮忙的人,摆上喜酒,大家边吃,边认真地听支客司安排,最后礼房先生要用红纸或白纸在执事单上写出具体分工,张贴在院落大门醒目位置。每个帮忙的人员发上一包香烟算是“定金”,无论何时都各负其责,不得善擅自离岗。支客司招呼帮忙的人和村上的人安排事情,做厨的做厨,收礼的收礼,端盘的端盘,大家分组执事。主人要到村子每家去请帮忙的人。家家必过,即使有再大的恩怨,都要化为乌有。

24.东区板石把房盖

镇巴观音、碾子两地,自古就有开采板石的习惯,不是有句民谣“镇巴有一怪,石板把房盖”。说的就是这里的独特风景。要是在过去,你来到观音、碾子等地,漫步田间地头,高山谷水间,透过一簇簇翠竹,一弯弯碧绿清澈的溪水,你会发现一家、两家或更多的农家小院,这些农舍屋顶全用板石覆盖。盛夏既可隔热不会漏雨,又可防止暴雨狂风和冰雹的袭击,冬天可以保温御寒,是普通瓦可望而不可及的。院坝也一律用板石砌成,“天上”、“地下”都是板石,小院显得格外清静和古雅,有说不出的雅趣和韵味。

25.神婆神汉今存在

因镇巴气候适宜,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污染较小,宜居环境非常好,因此在镇巴农村常见到百岁老人。

26.山野干菜等锅开

镇巴生产山野菜,如树花菜、竹笋、春芽、荃菜等等,因此在镇巴吃上美味环保的山野菜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27.家中坛罐一排摆

在镇巴农村很多地方,因离集市较远,不能随时购买新鲜时令蔬菜,家家户户都自己种地种菜自给自足,但凡收割蔬菜的季节,大家便将吃不完的蔬菜制作成腌菜或酸菜,用坛罐之类的器皿密封包装,达到既保鲜又留存时间长的作用。于是家家户户屋子里就出现了“家中坛罐一排摆”景象。

28.说教细娃编得怪

过去,在镇巴农村很多地方,因父母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大人经常用祖辈流传下来的“大谎话”教育孩子。如:在家里撑伞会长不高;吃鱼子会变笨;掉了上牙要甩过屋顶,掉了下牙要扔到床底下,不然长不齐;啃猪脚长大了找不到媳妇;筷子使的长嫁的远;红领巾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玩火会尿床;被人用脚迈过头会不长个;小孩子不可以吃猪血,要不然读书没记性;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被割掉;吃带籽的水果一定要把籽吐掉,否则身上会长出各种水果。。。等等

29.男谝媳妇嘴作坏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请大家留言吧!哈哈。。

30.花苗不把银冠戴

据《史记》记载,清乾隆五十年(年),有苗民从贵州遵义府躲避战乱,逃荒至青水境内,生活困顿、无处着落,为避匪患及野兽蛇虫祸害,以“雷”姓为首的5姓共计60余人择山洞而居,该地得名“雷家寨”。众人起居饮食、瞭望防御等皆安置于山壁上数个山洞内。新中国成立后,原洞居苗民全部迁出,随于本地人来往,长此以往接受了当地汉人习俗,苗民们平时生活起居也不再戴银冠,除特殊节日。

(素材来源于网络,镇巴在线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来镇巴这家店,小孩纸尿裤过敏最高赔两万

铁路系统准员工招录工作在镇巴火热开启,入学签订就业合同,直进铁路部门上班!

在镇巴,这样结婚才算值!

揭秘镇巴网友云南6天5夜游的真相

点击,参与京东疯狂购!

赞赏

长按







































复方卡力孜然酊 价格
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jj/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