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种子,飘荡多久,都需要一片肥沃的土壤。

流浪的人,终归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题记

1、咖啡的起源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东部,埃塞俄比亚卡法地区的草原上,夕阳依然炽热,阳光如金线穿梭于大地和云层之间。远处,白云和羊群连绵在一起,分不清哪一群是羊,哪一群是白云。一阵风悠闲地吹来,躺在树荫下草地上的一位瘦高的黑人小伙子,坐起身,伸伸懒腰,然后站起来迷迷瞪瞪地向四周张望。眼看着天色逐渐向晚,小伙子心想得赶着羊群回自己的部落了。他顺手从旁边的灌木丛上,摘下一片树叶,熟练地卷起来,放在他厚厚的唇边轻轻地吹响,宁静的草原上,瞬间被清脆的风笛声与羊群的咩咩叫声覆盖,构成一幅唯美的高原牧羊图。

以往的日子,在别处草地,每当该回家的时候,羊群听见小伙子的笛声,就如正在操练的战士听到了哨声,在头羊的带领下,迅速向他围拢。可是今天,羊群一直在远处撒欢,迟迟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小伙子纳闷了,有些沉不住气,便向一处聚集了很多羊的矮小树丛跑去。他发现,原来羊群在吃一种鲜红色的浆果,怎么也停不下来的样子。小伙子好奇于这个果子的诱人外观,以及对于他的羊们的神奇吸引力。他下手摘了几颗,塞到嘴里,咦,淡淡的甜、清扬的酸,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不知不觉中,小伙子吃了好几把果子下去后,他发现之前的困倦一扫而光,心情也变得特别爽朗。小伙子心想,这个神奇的果子,一定是真主安拉给予他的最好的赏赐,他的族人们一定没有见过。于是,热情的小伙子,摘了好多果子,用衣服包裹了,带回部落。

后来,每次小伙子到那边山林放羊的时候,都带回来一些浆果。时间一久,那些一时吃不完的果子,就干了。一个偶然机会,这些干了的果子,掉入了火堆,被火烤之后,爆开了,一股股浓烈而奇异的香气,倏忽之间钻入了部落里所有人的鼻孔。族人们被这些沁人心脾的香气吸引,纷纷议论该如何处置这些东西。一位大胆的族人提议用瓦罐熬煮试试。从那以后,部落里的长老,在祭祀之前,都会煮一壶咖啡献给神灵。再后来,慢慢演化,到访部落的贵宾,族人们也会以敬献咖啡作为最高的接待礼仪。

这个果子,就是咖啡果。

发展到目前,埃塞俄比亚得天独厚的品种优势和生长环境,让这里的耶加雪菲、西达摩、瑰夏村,都成为了世界咖啡爱好者对咖啡风味认知的优质咖啡代名词。

2、咖啡文化的兴起

两河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园前。聪明的阿拉伯人,很早就将古兰经和真主安拉传播到了非洲大陆,顺便把丰富的阿拉伯商品带到了非洲。公元13世纪,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有一位叫奥玛尔(Omer)阿訇,因为犯了错,被流放到非洲南苏丹的米欧萨巴(MioSaba)。他在那里见到了无边无际的野生咖啡森林。流放结束的时候,他摘了很多咖啡果,带回也门,并将种子剥出,播种到向阳的高地上,不久之后,咖啡竟然顺利发芽了。从此以后,非洲大陆之外,开始有了人工种植的咖啡。按照文献记载,也门应该是阿拉伯半岛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奥玛尔或许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种植咖啡的人,甚至将咖啡人工栽种的人。

也门与埃塞俄比亚仅仅隔了一个红海,最窄的地方甚至可以隔岸相望,那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港口叫摩卡。阿拉伯商人的很多货物,都在这里通商上下货。多年之后,又有阿拉伯商人组织船队穿过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将商品带入到地中海,并登陆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由此,欧洲人了解到了这个隐藏着巨大能量的小小咖啡豆,喝咖啡的习惯慢慢在欧洲的神职人员、权贵中流行。又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咖啡逐渐变成了欧洲人不可或缺的一个日常饮品,成为了平民也消费的一种商业饮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时间沉淀,土耳其咖啡文化一枝独秀,魅力独具,成为现今世界上一个单独的支流,神秘而古老。

3、咖啡被殖民到南美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期,以葡萄牙、西班牙等离非洲大陆最近的欧洲列强国家为主,开始组织船队环球探索。探索的目的,并非为了科学考察,而是为了金矿,为了资源,为了土地。欧洲殖民者,轮番组织船队沿着东非、西非海岸线一路向南航行。航行的过程中,一边掠夺非洲的动植物、矿物资源,一边抓黑人当劳工,甚至把黑人当牲口一样买卖。其中,部分带了动植物种子的船队绕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南冰洋,最终发现了南美新大陆。

16世纪初,大量的葡萄牙、西班牙船队来到南美,开始对南美大陆进行血腥掠夺和侵占。南美的印第安土著被欧洲入侵者大批杀害。在之后的多年内,欧洲各国轮番登陆南美大陆,在南美开展了瓜分地盘的运动。年,巴西正式成为被殖民的葡萄牙宗主承认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由此,咖啡业逐渐在巴西落地生根,咖啡豆在巴西建国之后的多年里,成了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咖啡成了巴西的骄傲。这骄傲的背后,有着大量南美印第安人和被虏猎到南美的黑人的血泪和生命。

通过不断进化和繁衍,中南洲的咖啡中的网红,当属牙买加蓝山咖啡与巴拿马瑰夏。尤其是巴拿马瑰夏,近年来受到全世界咖啡业界的追捧与炒作,成为精品咖啡消费领域的一个现象级品类。

4、咖啡东扩到南亚

不论地球上的政治风云如何变幻,版图如何聚合与拆分,咖啡豆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整个南美大陆遍地开花。南至巴西,北至墨西哥,咖啡成为整个南美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南美国家的咖啡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

欧洲列强在侵占南美大陆之际,胃口比现在的做直播的大胃王们还夸张。他们以传教的名义,以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名义,跨过阿拉伯地区,向东一直侵入。英国殖民者到了印度,印度开始种植了咖啡。法国殖民者到了越南,越南开始种植咖啡。后来英国、法国等殖民者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咖啡与咖啡文化也随着殖民者的到来,而逐渐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

越南和印尼正好处于地球上南北纬25°之间最佳的咖啡豆的生长范围内。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越战争之后,越南眼见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开始大力推广经济作物,其中咖啡成为越南换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种植。现在越南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咖啡产量第一、全世界产量第二的咖啡产国。不过,越南咖啡品种以罗伯斯塔为主,常常被用来作为速溶咖啡的原料,产量大,产值相对低,而咖啡衍生产品的产值反而较高。作为东南亚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人到越南旅游,带几包越南咖啡作为伴手礼,已经是越南旅游副产品的标志之一。

印度尼西亚则以曼特宁咖啡及猫屎咖啡闻名世界。曼特宁不是品种,是以产咖啡的地区命名的咖啡品类,实际印尼曼特宁是以阿拉比卡的混合品种为主的。猫屎咖啡,则是印尼咖啡生豆中的一个另类。因其产生的方式奇特(一种果子狸,吃了成熟的咖啡果之后,排出未消化的咖啡豆,被当地人清洗、晒干、脱壳处理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烘焙),而受到少数爱好者的喜爱,早几年一度成为世界上最贵咖啡的一种。随着其神秘面纱的滑落,消费热度已经降温。

5、中国咖啡简史

年,清朝末年。中国云南靠近越南最近的大理,来了一位传教的法国人。他在现在的宾川县一个叫朱苦拉的小山村,找了一块地方,用了几年时间,建造了一个小教堂,同时在教堂旁边种了很多带过来的植物种子,其中包括几十颗咖啡种子。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咖啡种植出现了,云南成了中国咖啡种植的发祥地。

实际上,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在中国最东边的土地上,台湾岛阿里山以南地区已经有了咖啡种植。据史书记载,清光绪十年(公元年),有位英国的茶商,发现台湾的气候与中南美洲十分相似,应该会是个适合种植咖啡的好地方,于是,这名商人引进了一百株阿拉伯种的咖啡树到台湾种植,从而便成了中国咖啡的“鼻祖”了,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年前后,在广州口岸与中国通商的“番鬼”们找不到一个喝咖啡地方,其中一个丹麦商人就在现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开了出了一家咖啡馆,那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有史料可查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据《广东通志》记者,当时的中国人是不敢进这家咖啡馆的,一是官府严禁国民沾染洋人的生活习气,二是华人对这些洋人餐后喝“黑酒”的习俗颇为不屑。

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很多洋人开的西餐馆都带了餐后咖啡,但一直没有独立的咖啡馆。直到年,一个犹太人在上海英租界开出第一家独立经营的“虹口咖啡馆”,主要对航海人员开放。这家咖啡馆不仅卖咖啡,还出售黄啤酒及黑啤酒。年代之后,上海滩上独立经营的咖啡馆才开始大量出现。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了,帮洋商打理生意的华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模仿着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啡的人群。

6、关于咖啡传播的思考

一颗原本在埃塞俄比亚悄然生长的野生咖啡种子,它被带到世界各地后,最终成了全世界咖啡爱好者疯狂追捧的饮品。无论在非洲,美洲,还是亚洲,当一颗种子下到土地中,从发芽开始,到杯子里一杯香喷喷的咖啡,商业在期间不停发生催变,资本的力量,推动着咖啡豆不断增值,英国人搞了一个公平贸易组织,实际上在利益面前,何来公平可言?

辛劳一年的咖啡农,依靠土地,收获了咖啡果,获得了最卑微的报酬,很多咖啡农至今在贫苦生活的边缘挣扎。或许从基督教教义出发,这些上帝的儿女们,该享受同样的关爱与福利。实际上,咖啡农无力将产业链延伸到加工、贸易、烘焙、门店等环节去,因此也不可能获得在其他环节增值后的报酬。不能因为咖啡果是农民生产的,而让下游产生的利润,向上游去分解。从这点上来说,没有付出,没有报酬,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饮水思源,是中国式感恩思维。作为咖啡农,最正确的做法种出更优质,更美味的咖啡豆,让自己的产品奇货可居。同样的咖啡豆,翡翠庄园瑰夏、埃塞俄比亚瑰夏村,要拍卖才能获得,这是正路。当然,作为产业链后端,去支持前端精进,是产业良性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推动力。

说到公平贸易,本身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追溯原罪,还是显得有些“资本主义式”的虚伪和做作,掠夺和侵占之后再谈规则,赤裸裸的强盗逻辑。如果剔除商业和政治因素,咖啡文化的传播,以及全世界咖啡的广泛种植,使得咖啡风靡全世界,或许是传播者当初无心而为的一大贡献。冷静下来思考,没有之前人类历史的填补,哪有现在每个人手中香气扑鼻的咖啡?不传播,咖啡还在埃塞俄比亚的卡法地区,喂着羊和少数的土著部族。

7、咖啡商业的形成

现今,咖啡从种子到杯子,全世界的产业链及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中国作为咖啡文化的一片处女地,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咖啡业者,甚至投资者青睐的热土。

那么,一杯咖啡该卖多少钱?这该由商家自主定价,还是听从谁的建议来一个指导价?

笔者认为,卖8块一杯的商人不是傻子。卖80一杯的商人,也不是抢劫犯。每个咖啡馆的成本不同,定位不同,咖啡豆原料的来源也不同,因此自主定价,由市场来检验是否合适,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哪怕卖得最贵,只要有人乐意买单,双方买卖合理合法,缴纳税完备,没什么不可以的。因此,最终市场一杯咖啡怎么卖,卖多少钱,作为咖啡农也没啥要羡慕妒忌恨的,而应该为下游商家多赚到钱而感到高兴。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只有下游卖得贵,卖得多,才有可能反推到上游,上游的环节才有可能多赚钱。

生产咖啡、制作咖啡的标准由谁说了算?种植者、贸易者、制作者,还是消费者?

SCA整合了产业链,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关联者,一起来制定标准,这是西方文明下对咖啡产业标准化的贡献。在中国,雀巢,让大多数人知道了世界上有咖啡这样的饮品,让大多数人喜欢上了咖啡的香。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星巴克,它花巨资拍摄了《黑咖啡》,告诉全世界消费者,咖啡的历史和故事。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星巴克让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了解到有咖啡的生活方式原来应该这样的。

你可以嫌弃咖啡的商业充满了铜臭味道。但你一定没法拒绝,咖啡本身散发的神奇魅力。

8、全新的生活方式

咖啡传到东洋日本,被翻译使用的日本汉字是“珈琲”,直至现在,很多日本咖啡馆,或者咖啡公司,依然用这个词。

咖啡到中国,最早被翻译为“磕肥”,音译使然。在后来改成“咖啡”之前,这两个汉字在中国的汉字库里是很难找到的。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正式收录“咖啡”一词。至于读音:你念kāfēi很正常,你读成gāfēi,其实也未尝不可(闽南语中,咖的“咖”,其实就是被发音为gā,而且在印尼等地,咖啡的发音也是从g音)。

然后,考证咖啡这个词,到底是翻译者杜撰,抑或借用了日本汉字的偏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咖啡已经成了现代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常态。它是否会成为除了茶以外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饮品?作为咖啡业者,我的看法是乐观的。

笔者非常期待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中国人,懂得去享受生活和有限的人生,让咖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日常。不必再像之前的祖祖辈辈一样,马不停蹄、日以继夜地劳作,不舍得花钱,不明白放松,成为一个永远为了子孙赚钱的机器。我们应该思考为子孙造福的传统思维,造福不是为子孙挣下多少家产,而是为子孙做出榜样,为子孙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1、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2、文章部分知识点来源于季明、钟立荣翻译的《咖啡》、陈德新所著《中国咖啡史》、韩怀宗著作《精品咖啡学》,在此一并致谢。

给你一杯好咖啡

啡小徒

创作不易,赞赏不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xw/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