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人吃五谷孰能无病?

平时生活中,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事,谁家里还不备一点这些常见药。

但您不知道的是,有些药在香港和国外都是禁用的,甚至都已经禁用了很多年,而国内却把它们当成常备药!

如果你家中有下面这些药品,那就要当心了!

这药不能再随意吃了

维C银翘片

不是你以为的中成药

1.维C银翘片并不是单纯的中成药

——香港卫生署禁用

早在年,央视新闻报道,香港卫生署就呼吁大家不应购买或服用一种标示为“维C银翘片”的口服产品,该产品可能含有多种未标示及已被禁用的西药成分,服用后可能危害健康。

你以为维C银翘片只含有维生素C以及山银花、连翘等中药成分?

并不是,它还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抗过敏药)两种西药成分。

这两种西药并不是维C银翘片独有的,很多感冒药里也有。

同时,这也带来了风险:如果在吃维C银翘片的同时吃了其它含有这些成分的药,造成剂量过大,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每日剂量超过4g,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

◆每日剂量大于10~15g,则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2.维C银翘片并不安全

维C银翘片屡次在质量检测中出现问题:

◆年,四川省食监局公布药品抽检情况,维C银翘片存在重金属超标、产品配方与实际产品含量不符等问题;

◆年,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被媒体爆出产品质量问题:用山银花的枝梗替代山银花花冠,且山银花经过工业硫磺熏蒸,含剧毒砷汞残留。

◆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省进行了药品质量抽检,其中贵州百灵生产的维C银翘片因“性状不符合规定”而上了黑榜。

而且,维C银翘片也曾因中药成分制作工艺问题,出现过不少安全问题。年,CFDA就曾发过通报:

硫磺熏蒸中药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药方法,而且目前也没有能够替代这个办法的更好方法。

经工业硫磺熏蒸的山银花生产维C银翘片,可能含有砷和汞残留。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

病毒唑

在国外已经被禁用

病毒唑又名利巴韦林,光听这个名字,让很多人都认为它能抵抗病毒,或者能用它来挫一挫病原体的威风。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药物临床已确认为致胎儿畸形。在国内,虽然是处方药物,但不少医疗机构都拿来给大人小孩治感冒,但真相是,它不治感冒!

病毒唑实际上这种药适用范围很小:

◆可以联合干扰素治疗成人丙型肝炎;

◆呼吸道感染方面,仅被有限推荐在雾化治疗免疫抑制患者的重度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而且普通感冒常常是因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非常少见。

也就是说,利巴韦林根本不能用来治疗普通感冒!药没有效果不说,利巴韦林的副作用更不可忽视。

在美国,利巴韦林是属于FDA妊娠用药分级中属于X级别,孕妇禁用,在所有动物实验中,有充分的资料显示它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和/或胚胎影响。

FDA对利巴韦林有严重警告:该药对胎儿有致畸性!即使接触低至1%的治疗剂量也会产生明显的致使胎儿畸形的可能性。

年,CFDA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已经针对利巴韦林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通报。

诺氟沙星

18岁以下人群禁用

拉肚子,吃点诺氟沙星胶囊就好?

诺氟沙星是抗菌药,只对细菌引起的腹泻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腹泻无效。

然而急性腹泻中,病毒感染占了绝大多数,最常见的就是诺如病毒与轮状病毒:

◆诺如病毒是成人急性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

在绝大多数人身上,这些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1~8天自己就会恢复,没有必要用抗菌药。

如果一拉肚子就用诺氟沙星,只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以后再患病,治疗难度只会更大。长期服用,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健康。

另外,也要警惕诺氟沙星的副作用,有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按规定是不允许18岁以下人群用的。

安乃近

美国已禁用40年

年,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禁用安乃近,并将该药品从美国市场上撤出,多种剂型的临床应用被停止。随后,日本、澳大利亚、伊朗等先后已有约30个国家明令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1血液方面

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约1.1%(这相当于:每个人服用安乃近,就可能有1个人会发生粒细胞缺乏症),急性起病,重者有致命危险。

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皮肤方面

可引起荨麻疹、渗出性红斑等过敏性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表皮松解症等。

3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可有红肿、疼痛,数天后才消退;有的患者呈毒血症症状,皮下出血点,或有紫黑色脓液,常需数月后痊愈。

4过敏休克

过敏性皮疹或荨麻疹,严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导致死亡。

早在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有关安乃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中有:

◆过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

◆血液系统反应16例,1例死亡;

◆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31例,4例死亡;

◆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

◆消化系统反应9例,1例死亡;

◆另有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8例,其中1例死亡。

(来源: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期)

提醒大家,含有安乃近的药物严禁给孩子用,成人也要慎用!

这8类药不能乱用

含片不是润喉糖,不能吞服、不能嚼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嗓子不舒服,含一片含片,不适感很快就会减轻。以后稍有不适,就含一片,甚至将含片当做“润喉糖”来吃。

非常严肃的告诉大家:

1.含片内的主要成分是药而不是糖,应该严格遵医嘱或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是药三分毒,吃多了反而会造成口腔免疫功能低下,出现食欲减退、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

2.不能想着省事,就把含片当口服片吞入,或匆忙嚼烂,这样就失去了用药的意义。

使用含片,是让它在口腔局部发挥持久的药效,正确方法是:将含片夹在舌底、龈颊沟或近患处,待其自然溶化分解。

复方甘草片,在国外是违禁物

早在年,有报道称一华人携中药赴美被认作持违禁品,判5年不得入境。而事情的原因在于“复方甘草片”是违禁物。

在中国人的普遍印象中,复方甘草片为止咳常用药,但实际上其成分表中主要起镇咳作用的为阿片粉(即鸦片),有成瘾性,连续服用可形成药物依赖。

其实这类麻醉成分在国际上被列为受管制物质,即便在中国,复方甘草片也在年被定为凭处方才能购买的处方药,且药监局分别于年和年下达通知,要求加强对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复方甘草片等特殊药品的购销管理,发现大量购买者需上报。

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如果仅仅是普通感冒咳嗽,完全没必要用“阿片粉”来镇咳!

前不久,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还就「含可待因类感冒药说明书修订要求」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认为这类阿片类感冒药对于18岁以下人群来说风险更高。

再看甘草酸。甘草酸有造成血压升高、低血钾症、浮肿等症状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足够安全的药物。

牛黄解毒片,连续吃不超过5天

牛黄解毒片是家庭中常备的“祛火药”。很多人是牙龈肿痛来几片、口舌生疮来几片、脸上长痘痘再来几片……

看到这些用法,只能说,你真的不了解它!

1.牛黄解毒片中的雄黄,主要成分是砷,长期服用或擅加剂量,不仅解不了毒,还可能导致砷蓄积中毒。

一旦出现皮疹、剧烈瘙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砷蓄积中毒”症状,要及时就医。

2.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还可能伤脾胃。它含有大黄、冰片、石膏、黄芩等成分,性质寒凉,大量服用会伤害脾胃。

牛黄解毒片服用疗程一般应该控制在3天左右,连续服用该药最多不能超过5天。

缓释药片,不能掰开吃

缓释药片,采用了特殊的药片结构,通过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以达到特定目的:

1.减轻药物对肠道及人体造成过大刺激。

2.使药物有效成分逐渐释放,持续供给,也就是维持人体血液中的药物含量,从而起到长效作用。这样可以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不少方便。

如果将缓释药片掰开服用,在短时间里会把这个比普通制剂多2~3倍的药物释放出来。

这样会造成体内短时间血药浓度升高,有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止咳糖浆,喝多了或上瘾

止咳糖浆,口感好,服用方便,深受咳嗽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

市面上很多止咳糖浆都含有“可待因”,有很好的镇咳功效,这种糖浆只要服用10毫升就能止咳。

但是一旦滥用或长期超剂量使用,可待因是会上瘾的,还可能导致多汗、情绪激动、睡眠障碍以及骨质疏松。

注意,很多精明的商家并不会在有效成分中标明含有可待因,而是用“罂粟壳”“阿片粉”“樟脑酊”这些名称来替代,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看!

头孢类药物,停药7天后才能喝酒

服用头孢类药物时,不仅不能喝酒,就是停药7天内都不能碰酒或是吃含乙醇制品的饮料、食物,比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发酵的食醋。

服用头孢类药物后再喝酒,可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发生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一般在喝酒后8~10分钟出现,有时仅20秒后就出现,最慢的1个小时后也会出现。主要表现为面部发热、面色潮红、视觉模糊、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维生素,食用过量会变“毒药”

维生素是大家经常接触的药品和保健食品,许多人也不管身体需不需要,每天都会吃大量的维生素。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摄入过量则会变成“毒药”。

因为大剂量的、人体并不需要的各种维生素成分进入人体后,会抑制人体正常汲取营养的渠道,并增加肝肾的排泄负担。

其实,最天然的维生素,还是要从正常的饮食中获取。

即使需要额外补充,也应该是身体缺哪种维生素就补哪一种。

激素类药膏,反复涂可能会产生依赖

激素类药膏一般每日涂抹仅需1~2次。如果反复涂抹,时间一长,便会对激素产生依赖,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药膏的使用时间要严格遵医嘱。

一般以5~7天为宜,若7天后皮肤症状没有改善,要及时看医生,评价病情,以及调整用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激素药膏的使用时间才可以适当延长。

大家记住了,药品终究是药品,不能自行随意买着吃。只有遵医嘱,对症吃药才是关键!赶紧告诉家人们吧~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你的星座与血型注定了你的爱情与命运!点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ry/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