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一方七十一张仲景50味药证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南大黄的根茎。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为通用正品,故有川大黄之称。但道地药材应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其表面呈黄棕红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有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故名锦纹大黄。本品疗效特佳而少不良反应,为大黄中的珍品。《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6两):大陷胸汤、厚朴大黄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黄、芒硝、甘遂治全腹部高度胀满,而且按之极度充实,患者并数日不便,口干舌燥。 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者”(十二)。支饮,为咳喘类疾病,《金匮要略》所谓“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 次大量方(4两):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甘遂汤、厚朴三物汤。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 调胃承气汤治“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胃气不和,谵语者”(2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调胃承气汤主治的是“实”(70)和“内实”(),其功效是泻下,“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可见,芒硝配大黄、甘草主治谵语、腹胀满、出汗后身热、午后潮热、大便不通者。 小承气汤治“阳明病,其人多汗……大便必硬,硬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下利谵语者”(),“腹大满不通者”(),“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条)。以上原文提示,大黄配枳实、厚朴治烦躁、多汘、谵语、腹大满、心下硬、脉滑数疾者。考栀子厚朴汤,为本方大黄易栀子,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则可见腹满为枳实、厚朴证。以此推之,小承气汤主治中大黄证当为“谵语”“心下硬”。 大承气汤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阳明病,谵语,有潮热”(),“汗出谵语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心中懊依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目不能卧者”(),“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腹胀不大便者”(),“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脉数而滑者”“下利不欲食者(十),“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二),“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十七),“下利脉迟而滑者”(十七),“下利脉反滑者”(十七),“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十七),“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二十一),“产后……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二十一)。综上所述,大黄配芒硝、厚朴、枳实主治潮热汗出、烦躁、谵语、长时间不大便、腹满痛、按之心下坚、口干燥、脉滑实者。又根据原文禁忌证:“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无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可见使用大承气汤必有汗多潮热及大便干燥。 桃核承气汤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十八)。两方均有大黄、芒硝、桃仁,其主治中均有少腹硬痛的腹证。 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按之心下满痛者”(十)。 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十五)。仲景方中大黄与栀子多用于身热发黄,且都有腹证可凭。本方证为“腹满”,茵陈蒿汤证为“腹微满”,大黄栀子汤证为“热痛”。 大黄甘遂汤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二十二)。 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者”(十)。痛为腹痛,闭为大便不通。 最简方(2味):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心下,指胃脘部;心下痞,是指胃脘部如物填塞,胀闷不舒。按之濡,是指以手按压,腹肌尚柔软不硬。本方加黄芩,为泻心汤,用于吐血衄血(十六)。 加减方:桂枝加大黄汤、《千金》三黄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治“大实痛者”()。 《千金》三黄汤条下有“心热加大黄二分”(五)。心热者,必有烦、谵语、如狂等。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条下有“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十二)。可见面红,亦为大黄证之一。 仲景方根 大黄芒硝:主治身热汗出,大便五六日不解,腹部板实,按之燥屎累累如卵石,口干舌燥者。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大黄桃仁:主治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多加芒硝,方如桃仁承气汤治少腹急结、其人发狂,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抵当汤治“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二十二),抵当丸治“少腹满”()。加?虫或水蛭也治产后腹痛、妇人月经不畅。方如下瘀血汤治“产妇腹痛”(二十一),抵当汤治“妇人经水不利下”(二十二)。 大黄栀子:主治身热发黄,腹微满者。方如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连:主治心下痞、吐血衄血,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也可加黄芩,如泻心汤。 大黄甘遂:主治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方如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 大黄附子:主治腹大痛而精神萎靡,恶寒自汗者。方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 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腹大满痛,视之如覆瓦,按之硬痛者。方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经方中含大黄的方剂见表26-1。 表26-1组成含大黄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疽、呕吐、痈疽疗疮等。 根据原文考证,大黄诸方主治有以下四方面:①腹证。如心下硬、按之心下满痛、按之心下坚、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下急、心下必痛、心下痞、少腹急结、少腹满、腹胀、腹微满、腹满不减、大实痛、痛而闭、胸满等。②精神症状。如谵语、心热、其人如狂、烦、烦躁、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等。③大便症状。如大便难、不大便六七日、大便乍难乍易、大便硬或下利脉反滑、自利清水而心下必痛等。④脉证。如脉滑而疾、脉数而滑、脉迟而滑、脉实、脉沉而紧、下利而脉反滑等。以上诸证,虽非大黄一药主治,但也不离大黄主治,临床则是各证的程度不一罢了。为便于记忆,大黄主治的以上诸证,可概括为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三证。 痛而闭,指腹满痛而大便不通,或泄下臭水而腹痛更甚,按之腹部有充实抵抗感,重压之下患者可感到腹部不快的压痛感和胀痛感,是里实证;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 以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 一种是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举例而言,大实痛。《伤寒论》“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痛,指腹痛。大,表示疼痛的程度剧烈。张仲景对便下脓血、或泻下清水者,只要腹痛剧烈,按之腹部硬满的,仍可使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中有大黄,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承气汤治“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成为少阴三急下的变法之一。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为“内实”,并将与没有大便或大便干结困难视为同一类病证。所谓“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再举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满而痛,虽有缓解,但仍痛苦非常。可见程度相当严重,张仲景认为”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二种情况,是大便不通日久者,也可使用大黄。如不大便六七日,甚至十余日,出现神昏谵语、发潮热者。如大承气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烦而热,是大黄证的全身症状。烦为精神症状,如其人如狂、烦躁、谵语、心热、目中不了了等。临床常见的抑郁、焦虑、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晕,思维减慢、思维错乱等,都可以归属为“烦”。热,为自觉身热,或潮热,或发热等。临床常见的面红升火、躁动燥热、头部多汗、出血等,均可认为是“热”。 脉滑实,是大黄证的典型脉象。滑,一指脉来流利,圆滑鼓盛,二也指脉搏相对较快,如脉滑而疾,脉数而滑等。实,指脉象到有力,如脉实、脉滑等。脉之真有力,真有神,方是真实证。假有力,假有神,便是假实证。就此脉象而言,患者的心功能较好,血压较高。体格比较壮实。 相反,以下三类症状则必须慎用大黄:①腹痛而喜按者,或数日不大便而无所苦、腹部松柔者,或腹皮虽急而按之中空无力者;②精神萎靡、身重水肿、懒言喜睡、畏寒无汗者:③脉沉微、沉迟、虚浮、沉细无力者。 大黄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兼治虽多,但必有烦热、腹痛、脉滑等。同时,必须配伍其他药物。如心下痞、吐血衄血多配黄连、黄芩;月经痛、闭经多配桂枝、桃仁、丹皮;黄疸多配茵陈蒿、山栀子;呕吐多配半夏、柴胡、黄芩等;痈疽疔疮多配黄连、黄芩、连翘、赤芍、天花粉等。 根据承气汤证“口干燥”“口燥咽干”,大陷胸汤证的“舌上燥而渴”以及《金匮要略》“舌黄未去者,下之黄自去”的记载,可见大黄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黄。其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著者称之为“大黄舌”。对舌面润滑,口不燥渴者,大黄当慎用,所以仲景有“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条)之训。 使用大黄要注意患者的整体状态。适用于大黄者,尤其是较长期使用大黄者,大多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黏度偏高。本人称之为“大黄体质”。 仲景用大黄有三个剂量段:大量6两攻下,中量3-4两活血通经,小量1-2两除痞退黄。 常用配方 你好,冰可乐进入群聊 (1)大黄20g,甘草5g(《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通便剂,多用于习惯性便秘、反胃呕吐。 (2)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金匮要略》泻心汤) 应用:本方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本方可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肺结核咯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出血性疾病。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肥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对牙周脓肿、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前列腺炎、盆腔炎、性病、寻常性银屑病以及外科感染,本方也有较好的疗效。 (3)大黄20g,枳实20g,厚朴20g(《伤寒论》小承气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身热汗出、谵语、腹痛胀满、便秘、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有力者。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手术后肠胀气、顽固性呃逆、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用之。 (4)大黄20g,桃仁20g,桂枝10g,芒硝10g,甘草10g(《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应用:本方原治少腹急结拒按,其人如狂者,现多用于具有精神症状或下腹部疼痛、二便不畅为特征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暴发性菌痢、糖尿病、急性坏死性肠炎、肝性血卟啉病、特发性血尿、慢性肾盂肾炎、睾丸炎、盆腔炎、前列腺炎、挤压综合征、肛周脓肿等。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仲景用大黄每谆谆致戒于攻下,而于虚实错杂之际,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鳖甲煎丸,风引汤、大黄虫丸等方,反若率意者。今之人则不然,于攻坚破积,则投之不遗余力,而凡涉虛者,则畏之如砒鸩。殊不知病有因实成虚,及一证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乃撤其一面,遗其一面,于是虚因实而难复,实以虚而益猖,可治之候,变为不治,无怪乎医理之元,今人不及古人还甚也。” 《药征》:“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凡药剂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断其根,则病毒之动,而未能爽快,仍贯其剂也。毒去而后爽快,虽千万人亦同。世医毒畏下剂,故遽见其毒未去也,以为元气虚损,岂不亦妄哉!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7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元御五代传人治痛经只用两方,思路真独特
- 下一篇文章: 南通市区餐饮油烟治理实施分级监管,首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