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尼概况卓尼县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产富饶,人杰地灵,素有“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美誉。卓尼是开创西藏策墨林制度的摄政王一世(藏王)的故里,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故乡,是觉乃藏族民俗文化发祥地。卓尼禅定寺是藏传佛教在安多藏区建立的第一个寺院,也是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卓尼县城鸟瞰山脉:县域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岭。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西北低,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米,高低相差90米。河流:卓尼县属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洮河上游区。洮河分两段流经县境,支流6条,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气候:卓尼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年日照总量小时;年均气温5.9℃;年降水量毫米,多集中在5-10月;年无霜期89天。1.1独特的区位

地理区位: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接定西市岷县、漳县,北接定西市渭源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和政县,西通甘南州合作市、碌曲县,南接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和甘南州迭部县,中部与临潭县环接,两县边界参差交错,互有两块“插花地”,东北有一块飞地(洮砚乡、藏巴哇乡)。县辖疆域东西宽87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68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柳林镇。县城西距甘南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公里,北距省会兰州市65公里。

旅游区位:甘肃省旅游的总体布局:一个旅游支撑中心——兰州市,三个重点旅游区——敦煌、天水、甘南州。甘南旅游资源组合性好,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可深入挖掘民族风情、宗教圣地、高原生态、草原湿地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避暑、朝觐礼佛、艺术采风、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把甘南打造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甘南卓尼县南距大九寨旅游区交通枢纽川主寺50公里,距黄龙公里,距九寨沟公里。卓尼县旅游在甘南州的地位和作用是:“甘南香巴拉”的核心旅游目的地之一觉乃藏族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甘肃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兰州市和甘肃省夏季休闲度假目的地甘南州旅游环线的东进门户和南出重要通道

观音湖瀑布

1.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境内洮河沿岸便有人类居住。

“卓尼”的名称始于元朝中叶。公元年,西藏萨迦第五代法王八思巴受元朝忽必烈邀请赴内地,途经卓尼,选址建寺。寺址有两株高大挺拔、形如华盖的马尾松,当地藏族称为“焦乃”,便以此作为寺院名和地名。延用至今的“卓尼”,就是藏语“焦乃”的汉译变音。卓尼县地处边隅地区,历史上处于“藏汉走廊”地带,是西藏与中原过渡区。秦至西晋,县境大体属陇西郡临洮县。东晋时为土谷浑所据。隋唐时归中央政权所辖。唐肃宗时,县境陷于吐蕃,至北宋,吐蕃统治达10年。明永乐十六年(年),明成祖朱棣授封藏族酋长些的为“武德将军”。卓尼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至年沿袭50多年,土司历0任,是全省境内土司制度建立最早、统治时间最长,辖境最大的地区。民国年(),甘肃省政府取缔土司制度,命卓尼辖地归临潭县统领。但此命令徒具虚文。民国17年、1年,卓尼十九任土司杨积庆先后被任命为洮岷游击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这只不过给土司加上一个军事组织的现代头衔,土司统治实质未变。民国6年(),“博峪事变”发生,杨积庆及其长子被杀害。其次子杨复兴继任第0任土司。卓尼设治局成立,卓尼土司制度开始瓦解,进入“改土归流”的初级阶段。年,杨复兴起义,卓尼和平解放。次年,杨复兴宣布废除土司制度。年10月1日,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属甘肃岷县专区。年10月,成立卓尼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8年曾一度并入临潭县,年恢复原建制,至今。1.多彩的民族文化

全县总人口10.46万人,有汉、藏、回、土等10多个民族,土族人,藏族7万人(全州藏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县总人口的69.4%,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卓尼藏族至今保留着古代吐蕃遗风,包括服饰、礼仪、语言、歌舞等。

卓尼藏族民间歌舞——巴郎鼓舞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舞蹈风格稳健,调式沧桑,舞步雄浑,颇具卓尼先祖自西藏远牵而来的历史韵味,卓尼人用巴郎鼓舞祭祀神灵,欢庆五谷丰登,祈祷国泰民安。巴郎鼓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觉乃藏族是卓尼县境内一支族系,半农半牧,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气候,传统服饰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女性服饰保存完整,不同于安多藏区其他藏支。觉乃藏族女性的头发都梳编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当地俗称觉乃藏族女性“三格毛儿”。在甘肃省政府公布的《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卓尼藏族(三格毛)服饰被列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资源优势.1旅游资源卓尼县旅游资源丰富,富有特色,是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和甘南州的旅游资源大县。自然旅游资源融山、水、林、草为一体,兼惊、险、奇、秀之特征,有“一河四沟两峡两镇”一百多处主要景点,特别是以大峪沟国家4A旅游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其自然风光以山雄石奇、水丽林秀美称,更以处子般纯洁的原始生态,给人以惊、险、奇、秀和醇美的享受。卓尼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四大特色:觉乃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卓尼土司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洮砚文化。觉乃藏族民俗风情:主要分布于卓尼县洮河沿岸及阿子滩、申藏、恰盖等乡的藏族,至今还保留着古代吐蕃遗风,包括服饰、礼仪、语言、歌舞等,特别是妇女独特头饰(三格毛儿)和服饰,在全州、全藏区、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出与其他藏族不同的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卓尼藏族(三格毛)服饰被列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传佛教文化:区内藏族居民信奉藏传佛教,全县开放寺院16座,著名寺院有禅定寺、贡巴寺、旗布寺、康多寺、杓哇寺、多玛寺等。其中位于县城的禅定寺,是藏传佛教在安多藏区建立的第一个寺院(卓尼大寺),也是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禅定寺公元年建寺,已有多年的历史,以印制精美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著称。卓尼土司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元末明初,原留居黄河、黑河、白河交汇处的吐蕃后裔部落酋长些的率部迁居卓尼境内,逐步成为统治县境各部落的土司。永乐十六年(公元年),卓尼土司率部归附明朝,朝廷授予其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设立土司千户所,从此开始了卓尼“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世袭土司统治制度。明朝正德年间,卓尼土司觐见朝廷,被赐姓为“杨”。清朝,卓尼杨土司成为甘肃最大的土司,最盛之时,其辖境达.5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卓尼、迭部全境,临潭县、舟曲县、夏河的部分,人口10万人。卓尼土司共传0世,50余年。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杨积庆(-),清光绪二十八年()袭土司位,兼护国禅师。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迭部县(时属卓尼土司地盘)时,仓官接到杨积庆的暗示,将粮仓麦粮暗中接济红军。红军总政治部在仓板上写道:“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家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国民党新编十四师以“开仓供粮,私通红军”的罪名,于年农历7月,策动杨积庆手下发动叛乱,将杨积庆及其长子在土司衙门博峪村杀害。年,二十任土司杨复兴宣布和平起义。年,杨积庆被追认为烈士。《卓尼吐司》电影画面洮砚文化: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卓尼县洮砚乡,在唐宋时期就已驰名海内外,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卓尼洮砚工艺精致,品种繁多,风格典雅,图案精美,千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极具收藏价值。洮砚文化于年、年分别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卓尼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洮砚之乡”。.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

卓尼高原性大陆气候适合种植青稞、蚕豆、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6.01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0.7万吨,其中:青稞种植面积1.99万亩,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1.5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万亩,产量9吨;小麦播种面积0.86万亩,产量吨;建成蔬菜日光温室座,蔬菜种植面积0.万亩,产量吨。

.高原绿色畜牧业资源

草场资源是卓尼县第一大优势资源,现有草场面积万亩,可利用面积万亩;全县青饲料种植面积1.96万亩,此花苜蓿种植面积4.9万亩,15个乡镇分区域建设了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牦(犏)雌牛生产基地。

依托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和优质丰富的天然草场,通过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畜牧改良工程,初步形成了规模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全县各类牲畜存栏51.9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15.54万头(匹、只);绵山羊存栏8.86万头(匹、只);猪存栏6.88万头(匹、只)。各类牲畜总增17.78万头(匹、只),出栏.9万头(匹、只),商品数达到0.05万头(匹、只),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5.01%、45.87%和9.48%。

.4中藏药材资源

卓尼县境内的野生中草药有余种,其中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红芪、黄芪、甘肃丹参、秦艽、党参、羌活、柴胡、大黄、款冬花、淫羊藿、甘肃贝母等。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品种达1个,其中:当归种植面积5余亩,柴胡余亩,黄芪亩,黄古特大黄亩,新品种引进、野生药材驯化及苗种繁育亩,其他药材面积亩。

.5土地资源

卓尼县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林地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草场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1.%。全县土地资源结构表现为耕地比重小、林地草地比重大的特点,也造成了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大(60.75%)的现状。

.6水利资源

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卓尼县的第三大优势资源,地处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洮河贯穿县境八乡(镇),流程公里,支流众多,全县水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可开发水能理论蕴藏量6.84万千瓦。全县水电资源开发装机容量已达45万千瓦(含九甸峡水电站0万千瓦),洮河干流已建成水电站五座,新建三座。年国家水利部将卓尼县授予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行列。目前,卓尼正向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方向发展,县内地域辽阔,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开发清洁能源潜力巨大。

.7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

卓尼森林资源丰富,是甘肃省主要天然林区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资源涵养林区,现有林地面积61万亩,森林覆盖率6.7%。树种以紫果云杉、冷杉、柏木为主。天然野生植物繁多,植物种类有草类69科5属种,木本19科1属种。境内哺乳动物50余种,鸟类约余种,还有鱼类、爬行类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鹳、金钱豹、雪豹、苏门羚、金雕等,还有世界珍稀鸟种灰冠鸦雀。

.8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铁、铜、铅、锌、汞、锑、金、银、镓、煤、砷、石灰石、大理石、洮砚石、石膏等11个矿种5处矿产。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铅、锌、洮砚石等矿种,全县已探明铁储量.48万吨,铅锌储量16.5万吨,金储量.5吨,银储量1吨以上,汞初探储量8.5吨,石灰石储量10亿吨以上,洮砚石藏表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洮砚石是卓尼县矿产中具有龚断性的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个乡,是全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制作原料。

三、投资环境.1产业发展重点1、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多元文化旅游:以觉乃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卓尼土司文化和红色文化、洮砚文化四大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围绕“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旅游文化形象定位,开发觉乃藏族民族服饰展演、洮砚制作、巴朗鼓舞演义、卓尼木雕、青稞酒酿造工艺等民俗文化产品;依托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博峪土司衙门等遗址遗迹,弘扬革命传统,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打造山水观光、森林草原观光、农业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四沟两峡”(四沟:大峪沟、车巴沟、卡车沟、拉力沟;两峡:康多峡、九甸峡)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将卓尼建设成为自然奇观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目的地。

休闲度假旅游:着力打造夏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完善度假会议、休闲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最大限度突出地利、人杰、气爽的特色,把卓尼建设成著名的夏季生态旅游胜地。

乡村旅游:突出洮河沿岸和“两路”沿线生态文明小康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牧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

、壮大高原特色产业高原特色种养业:着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农区、半农半牧区适宜地区,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流转承包细碎耕地等方式,大力发展青稞、油菜、中藏药材、设施蔬菜四大高原特色种植业。在洮河沿岸和洮藏片区重点发展杂交油菜、高原夏菜、中藏药材、高原马铃薯。在九甸峡水库周边地区,通过技术服务、产业扶持等方式优先发展水产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结合资源优势和生产习惯,发展藏羊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犏牛繁育、牦牛犏牛藏羊育肥等五大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经济林果及林下产业:深化林业产权改革,协调好和林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采取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森林资源,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林果、山野绿色珍品、森林生态旅游、种苗基地、林下经济五大林业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推进畜产品、粮食、果蔬、饮料、饲料草等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鲜冷牛羊肉、小包装分割及礼品肉制品、药膳保健肉制品、开发牛羊肉冻干制品、畜副产品及熟肉制品,大力开发蕨麻猪肉、熏腊肉、熏腊排、牛羊肉、高原绿色蔬菜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沙棘、山野珍品、小杂粮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山野珍品开发和小杂粮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适合在高寒阴湿地带生长的秦艽、独一味、当归、柴胡、党参、黄芪、大黄等中藏药,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借助外力加快中藏成药、保健品等的研制与开发,加快中藏药加工业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业:改造、升级洮砚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工艺,提高设计质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珍藏砚、文房四宝砚、旅游纪念品砚、袖珍砚等系列产品,初步形成洮砚石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开发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式家具(藏式桌椅、茶几、生活用品、室内装饰品等)、藏香、唐卡、藏式地毯、牛羊头骨、刺绣、洮绣、民族服饰、经筒、宝塔等民族特色产品和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培育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物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发展物流产业,大力发展面向省内外的物流运输,扩大县内优势农畜产品输出,畅通物资输转渠道。促进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商贸服务: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流通设施条件,在县城建设大型药材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综合农贸市场,发展新型流通,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乡镇市场体系建设,改造、提升或新建一批特色乡镇综合批发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恒温保鲜库;继续实施县乡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和个人在淘宝、天猫、京东等购物网站上开设网店,实现产品的网上销售,形成“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所、村有网店”的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家庭服务业: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以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信息平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家庭信息服务。.投资平台建设

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洮河为综合发展廊道,按照以休闲旅游业为引领,以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民族特色加工业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坚持“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原则,坚持田园综合体生态旅游开发并重,着力构建“一心、一廊、多组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心: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卓尼县资源优势,以“高原、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树立品牌意识。坚持生产与营销并重、内拓与外延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重点发展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藏中药加工产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出高效化,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廊:洮河沿岸特色产业走廊:以洮河为复合发展轴线,沿洮河两岸的所藏牙日(上所藏)、啥盖唐尕(奤盖川)、多洛村,依托临近卓尼县城区的优势,稳定发展高原果蔬种植业、生态旅游业和田园观光农业,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走廊。洮河北侧支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等特色养殖业。多组团:包括生态旅游组团、生态养殖组团和生态农业组团:发挥卓尼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支持发展藏牛羊、中藏药、高原果蔬、休闲旅游业、田园生态体验等产业,形成区域集聚、特色鲜明、多块组合的现代农业板块。.区域营商环境打造卓尼,既有丰富的洮河文化遗产,又有富饶的物产资源;既有便利的交通,又有优越区位优势;既有最优惠的政策,又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西部大开发中亟待开发和挖掘的一块宝地。她是自然生态的乐园,人文体验的天堂,投资兴业的热土。卓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共赢的招商思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诚实守信的理念、“尊商、护商、亲商”的氛围已然形成。开放的卓尼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洽谈项目、投资合作。四、重点招商项目4.1休闲旅游产业01卓尼县洮砚文化旅游小镇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洮砚乡。

投资优势: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始刻于汉、唐时代,兴盛于宋、明时期,复兴于当代。卓尼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制砚历史悠久,所产洮河砚享誉华夏,名扬海外。洮砚文化于年、年分别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卓尼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雕刻技艺)艺术之乡”。卓尼境内洮砚雕刻艺人众多,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制砚大师,优秀工艺技师更是不计其数。

开发思路:以国家支持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以洮砚乡洮砚文化为开发基础,坚持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将洮砚矿石开采、生产展销、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结合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候优势,打造具有文化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旅游小镇。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拟按照洮砚产业聚集区、洮砚文化旅游区、生态居住区三大片区开发建设,其中洮砚产业聚集区核心项目包括洮砚文创基地、大师创意工作室、前店后坊洮砚街、洮砚博物馆、企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洮砚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洮砚文化旅游区核心项目包括游客接待中心、洮砚文化广场、会议会展中心、洮砚主题酒店、藏式美食城、洮砚制作体验中心、洮砚工艺技术培训中心。项目规划面积亩,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19.5%。

项目投资估算:.5亿元。

0卓尼县九甸峡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境内东部新洮区。

投资优势:项目自然旅游资源三大特色:九甸峡高峡平湖风光、洮河流域风情、质朴农业环境等三大自然资源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别具一格,在甘肃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性。项目人文旅游资源三大特色:1.藏王故里——西藏策墨林制度开创者摄政王一世遗迹,在全国藏区具有较高知名度。“西藏摄政王衣冢墓及家族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洮砚文化——洮砚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全国知名,世界闻名。洮砚乡是洮砚的唯一矿区和产地、重要加工基地。.觉乃民俗——觉乃藏族是安多藏族中独特的重要分支,卓尼觉乃藏族文化在全国藏区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洮砚和藏巴哇地区是觉乃藏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资源富集区。

开发思路:项目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水域休闲、水上运动、民俗体验、精品度假等旅游功能于一体,将九甸峡旅游区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国甘肃九甸峡”生态休闲度假综合旅游目的地,甘肃省乃至于中国西部著名的民族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度假、生态观光和自驾车旅游精品景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于九甸峡旅游区“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综合型开发模式”的空间功能布局与项目建设规划思路,项目空间结构布局规划为“一轴一线一核三片”,其中:一轴:九甸峡水上游览景观精品轴;一环:自驾车陆路观景生态游览线;一核:“镜海明珠”休闲度假核心区;三区:“藏王故里”文化体验区、“洮山洞天”娱乐观光区、“洮砚古镇”文化休闲区。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亩,其中“镜海明珠”休闲度假核心区规划用地11.5亩,“水乡藏寨”风情体验小镇规划用地1亩,“洮砚古镇”文化休闲区规划用地16.5亩。

投资估算:5.7亿元。

0卓尼县卓玛林卡旅游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扎古录镇。

投资优势:卓玛林卡旅游度假村位于黄河水资源重要的补给地洮河的中上游,这里河流交错,原始森林茂密,山川与洮河相依,形成绿色峡谷群。卓玛林卡旅游度假村形似一块镶嵌在洮河岸边的“滴水玉佩”,是最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周边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服饰、习俗、饮食、艺术、舞蹈等各个方面独具特色,其中觉乃藏族服饰是全藏区保留最完整的藏族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觉乃”藏族的阿迦、善巴、“莎目—巴郎舞”是古文化艺术的历史再现。周边藏传佛教底蕴浓厚。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扎古录镇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整合洮河、卓玛林卡人工湖、白度母寺庙、天然绿色走廊、藏族锅庄舞等旅游核心吸引物,新建酒店、美食中心、马场、篝火广场、藏式帐篷等旅游娱乐基础设施,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藏文化体验、美食购物为一体的藏区风情度假村。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入口接待区融合卓尼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藏式建筑风格的入口区域,为游客及各类商务人士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民俗文化体验区深度挖掘藏族饮食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等,精心策划篝火晚会、藏族锅庄舞、藏式包厢帐篷、藏餐等节目,让游客来一场纯正的藏族文化盛宴,感受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体育娱乐区开展户外体育娱乐活动,让游客充分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运动之乐;休闲度假区定位于会议、休闲、度假、养生、健康理疗等功能。项目规划用地面积8亩,总建筑面积平米。

投资估算:万元。

04卓尼县木耳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大峪沟沟口)。

投资优势:木耳镇01年被评为“甘肃省生态乡镇”,四周群山环抱,大峪河蜿蜒穿过全镇。云江峡、旗布寺、阿角山庄等优美的景观资源沿大峪河有序分布,形成了山、水、城、寺的基本格局,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木耳镇位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峪沟沟口,旅游区位优越。

开发思路:依托木耳镇优越的生态环境,以藏区独具特色的农牧产业为根基,以地域民俗营造特色,以藏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娱乐制造亮点,将项目区打造成集产业示范、农牧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示范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木耳镇田园综合体主要由农牧庄园区、农创生活区、民族风情区和生态养生区4个区域组成,规划用地面积亩,其中农牧庄园区规划用地亩,农创生活区规划用地10亩,艺术文化区规划用地50亩,生态养生区规划用地亩。

投资估算:4.4亿元。

05卓尼县康多乡自驾车露营地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康多乡。

投资优势:康多乡地处冶木河上游,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丰美。周边有康多寺、康多峡景区、黄捻子沟、香子沟等景区等,整个康多乡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开展自驾车露营旅游项目。随着我国旅游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快速变化,质量持续提升,自由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自驾游持续升温,带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目前,汽车时代已经由代步工具向休闲工具转变,这直接造成我国自驾游群体的壮大,我国已进入自驾车露营地发展的黄金时代。

开发思路:依托康多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适宜的地形地貌,串联康多寺、康多峡、黄捻子沟、香子沟等景区景点,开展徒步、帐篷露营、房车露营、藏族民族文化表演、自行车特技表演等旅游活动,策划露营大会及自驾车狂欢节,将康多乡打造成甘南州最佳自驾车露营目的地、藏区最具民族风情露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41亩),其中人口服务区占地面积18㎡,“康多林卡”帐篷休闲区占地面积㎡,滨水自驾车营地占地面积45㎡,环境协调区占地面积41㎡。

投资估算:1万元。

06卓尼县红色旅游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

投资优势:卓尼县具有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以卓尼十九任土司杨积庆、二十任土司杨复兴和肋巴佛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藏区具有独特性。卓尼有五百多年丰富的土司文化底蕴,革命年代与红军渊源颇深,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卓尼县博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得甘南州发改委与旅游局的批复,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0.55㎡,主要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区与文化旅游民俗一条街。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博峪村的旅游基础配套,提升博峪村的旅游接待能力。

开发思路:以卓尼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涵,在卓尼土司历史陈列馆和杨积庆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复建博峪土司故居,新建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制造红色主题旅游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把卓尼县博峪村建设成为甘肃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博峪土司故居、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卓尼红色文化讲习所、户外拓展基地、“人民公社”主题餐厅、地方特色商品购物中心,规划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4㎡。

投资估算:.4万元。

07卓尼县木耳镇多坝村乡村旅游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多坝村。

投资优势:木耳镇01年被评为“甘肃省生态乡镇”,四周群山环抱,大峪河蜿蜒穿过全镇。云江峡、旗布寺、阿角山庄等优美的景观资源沿大峪河有序分布,形成了山、水、城、寺的基本格局,为乡村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木耳镇位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峪沟沟口,多坝村位于洮河南岸,区域内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区位优越。

开发思路:以卓尼多坝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觉乃藏族文化为主线,以自然生态为依托,将木耳镇多坝村打造为卓尼县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游戏、主题娱乐、乡村会议、生态居住、避暑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

建设内容及规模:整个项目规划为“一心、一带、四区”。一心:游客服务中心;一带:滨河风光休闲带;四区:乡村游乐休闲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特色农业产业区、村庄生态建设区。项目整体规划用地面积亩。

投资估算:.47亿元。

08卓尼县扎古录镇录日岔段水上漂流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扎古录镇,漂流项目起点位于录日岔村,终点位于麻路村。

投资优势: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两岸分布森林、草原、山谷,植被覆盖率高,洮河风光最美在上游,上游风光最美在卓尼。扎古录镇地处洮河岸边,建成有岷合二级公路和江迭公路,卓尼至碌曲二级公路即将开工,乡道四通八达,交通可进入性良好。扎古录镇旅游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交通便利,以“商务会议旅游城镇”为发展导向,未来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开发思路:依托洮河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资源,以旅游风情线形式,打造特色漂流项目,新建录日岔至麻路段洮河河堤,建设麻路河心岛生态度假村,录日岔至麻路河心岛水上漂流附属设施,将本项目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激情漂流、娱乐休闲、民族风情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藏区特色水上漂流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旅游风情河堤、麻路河心岛生态度假村、水上漂流附属设施。项目规划打造10公里风情漂流带,规划占地面积0万㎡(约亩),总建筑面积15㎡。

投资估算:万元。

09卓尼县觉乃藏族民俗风情园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觉乃藏族是卓尼县境内一支族系,主要分布于卓尼县境东南、南部、北部部分地区,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气候,觉乃藏族的传统服饰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女性服饰保存完整,不同于安多藏区其他藏支。觉乃藏族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在服饰、习俗、饮食、艺术、舞蹈等各个方面独具特色,其中觉乃藏族服饰是全藏区保留最完整的藏族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觉乃”藏族的阿迦、善巴、“莎目—巴郎舞”是古文化艺术的历史再现,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开发思路:以保护与传承为目的,以旅游开发为手段,深入挖掘觉乃藏族的服饰、礼仪、语言、歌舞、饮食等文化内涵和独特性,策划各类旅游项目,赋予觉乃藏文化新时代活力,打造集藏文化体验、美食品尝、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风情演艺、休闲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觉乃藏族民俗文化体验园。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入口服务区、藏族歌舞演艺中心、民俗文化体验区、特色休闲购物美食区、藏族风情精品民宿,规划用地面积4亩,总建筑面积00平米。

投资估算:.4万元。

4.农畜产品加工产业10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柳林镇,地处与县城连接向西10公里的洮河两岸。

投资优势:卓尼县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推进畜产品、粮食、果蔬、饮料、饲料草等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鲜冷牛羊肉、小包装分割及礼品肉制品、药膳保健肉制品、开发牛羊肉冻干制品、畜副产品及熟肉制品,进一步提高沙棘、山野珍品、小杂粮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山野珍品开发和小杂粮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卓尼县绿色食品加工业、中藏药材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势必对产业地产带来较大的需求,投资建设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潜力巨大。

开发思路:依托卓尼县资源优势,以“高原、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树立品牌意识。坚持生产与营销并重、内拓与外延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重点发展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藏中药加工产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出高效化,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储物流区、中药材加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民族工艺品产业区、总部经济区、洮砚文化创意区,用地面积约亩,其中水域面积56亩,总建筑面积约平米。

投资估算:.9万元。

11卓尼县牦牛资源产业化深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县是甘南州五大牧业县(市)之一,草场资源是卓尼县第一大资源优势,拥有天然草场.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万亩。卓尼县通过不断加大以犏牛繁育、藏羊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牦牛藏羊育肥为主的四大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牧场示范基地建设和牲畜改良工程,突出发展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养殖业,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且以牦牛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是卓尼县二产首位产业。全县牛存栏头,其中牦牛头,牛肉产量58.5吨,牛奶产量4.5吨。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甘南州“中国牦牛乳都”这一特色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卓尼县牦牛产品品质好、高原绿色无污染等特色优势,加快牦牛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高原生态特色品牌,把卓尼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中国牦牛乳都。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定位为打造集牦牛产品精深加工、质量检测、仓储物流、展示展览、电子商务、办公服务于一体的卓尼县牦牛资源产业化深加工基地,建设内容包括肉制品加工仓储区、乳制品加工仓储区、展示交易区、电子商务区、配套服务区、科研及质检区、办公区等,规划用地面积90.96亩。

投资估算:.9万元。

1卓尼县沙棘汁饮料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带,县内现有沙棘面积万亩,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使得沙棘种植大量推广,加上许多野生沙棘,卓尼县境内沙棘产量十分丰富。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卓尼县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沙棘资源,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沙棘汁饮料产品,将沙棘产业培育成卓尼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本项目打造成为甘南州重要的沙棘汁饮料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拟建设年产吨沙棘果汁饮料产品生产线条,其中年产沙棘果汁饮料吨生产线1条,年产沙棘果醋饮料1吨生产线1条。项目整体主要分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展示交易区、办公生活区及配套服务区等,规划占地面积为45.11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投资估算:.1万元。

1卓尼县青稞及高原小杂粮精深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县是粮食作物——青稞的主要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原藏区的完冒、申藏、扎古录镇、阿子滩乡、大部分山区的藏民村庄,洮河沿岸有少量零星种植。卓尼县从01年开始,借助高产创建项目和测土配方项目,大量推广青稞种植,年全县青稞种植面积亩,年产青稞5吨,可提供商品青稞0吨,能保证青稞产品精深加工的最大需求量。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丰富的青稞及高原小杂粮资源优势,以青稞系列食品、青稞酒、青稞功能饮料、杂粮营养早餐粉加工等为重点,拓展青稞产品体系,延伸青稞产业链,把卓尼县的青稞及小杂粮逐步做成拳头产业,打造甘南州重要的青稞精深加工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功能定位为打造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办公、展示交易、研发检测、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青稞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其中主要承担青稞产品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功能,以卓尼县丰富的青稞及小杂粮资源为依托,建设若干青稞系列产品加工车间,购置青稞脱皮机、青稞粉碎机、青稞面加工等设备,进行青稞资源的精深加工;综合办公区主要承担园区行政办公及商业服务等功能,是园区的形象窗口;配套服务区主要承担园区产品研发及质量检测、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等功能,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设施。项目占地面积约56亩,计容建筑面积0平方米。

投资估算:.9万元。

14卓尼县“藏王宴”系列青稞酒厂技改扩建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柳林镇(县城)。

投资优势:卓尼县是粮食作物——青稞的主要产地,年全县青稞种植面积亩,年产青稞5吨,可提供商品青稞0吨,能保证青稞产品精深加工的最大需求量。县内现有藏王宴青稞酒厂一处,厂址地处洮河之滨的卓尼县城,酿造藏王宴系列青稞酒,以本地优质青稞和藏地圣水为原料,具有“绵柔浓郁,清冽流光”的特质,在周边具有一定市场,销量稳定。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青稞资源优势,采用高原无污染的粮食作物青稞和县城内优质天然纯净水为基本原料,在原青稞酒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延伸青稞产业链,将卓尼县“藏王宴”青稞酒打造成为中国营养保健酒行业的知名品牌,将项目建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性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是在原青稞酒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原青稞酒厂的技术改造升级、扩建酒厂的产能提升、藏王宴酒的线下体验推广、青稞酒的线上电商平台建设。

投资估算:万元。

15卓尼县高原蕨麻猪综合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蕨麻猪又称“虫草蕨麻猪”,因常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长的蕨麻(即人们俗称的“人参果”、贝母、冬虫草夏、秦艽等当地盛产的野生名贵中草药)而得名,当地藏族传统就叫它“人参猪”、“蕨麻猪”。蕨麻猪是小型原始地方猪种,肉质细嫩,皮薄骨细,瘦肉率高,味道鲜美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蕨麻猪肉还具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压、抑制癌细胞生长、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活性,对现在的人们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又绿色又保健的药膳食材。年蕨麻猪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

开发思路:依托蕨麻猪特殊的生态品种和卓尼县特殊的生态环境,围绕蕨麻猪肉制品、熏腊肉、熏腊排等特色畜产品,以“高原、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蕨麻猪肉制品为目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农畜产品开发加工基地,将本项目打造甘南州农牧业特色产品蕨麻猪养殖到深加工全产业链示范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蕨麻猪种猪繁育基地、蕨麻猪肉精深加工基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7㎡。

投资估算:万元。

16卓尼县九天牧歌以商招商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喀尔钦镇卡车派出所南侧。

投资优势:优势一:项目实施企业九天牧歌产业基础良好。卓尼县九天牧歌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月日,注册资金万元,经营范围主要是种植、采集、收购、生产、加工、冷链、存储、销售农畜产品,是一家综合性绿色食品的民营企业。优势二:项目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优越,契合社会无公害、绿色食品消费趋势。卓尼县喀尔钦镇目前还处于传统的农牧区域,周边没有工业加工企业,使得生态资源保存呈现出原始待开发状态。优势三:项目主打产品以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原特色农畜资源为依托。九天牧歌农畜产品资源来源于农户散养为主,以野草、昆虫、野菜为食,不喂养任何添加剂饲料,从源头上避免了激素、化学物质等潜在危害,保证了农畜产品属于纯正绿色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

开发思路:依托卓尼县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原特色农畜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强化“九天牧歌”农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将本项目建设成为卓尼县重要的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甘南州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甘肃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冷库、综合办公楼、生活区等。项目整体占地面积1亩,总建筑面积6平方米,综合容积率0.75。

投资估算:项目预算总投资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万元,后续仍需万元用于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综合办公楼、农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

17卓尼县蜂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油菜是卓尼县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也是最具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卓尼县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契机,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基础,着力建设绿色旅游长廊及万亩油菜观赏带,打造车窗风景廊道,推动旅游景观特色化、旅游环境优质化。年,卓尼县投资46万元将岷合公路沿线的柳林镇、木耳镇、纳浪乡打造成杂交油菜观光带,将阿子滩乡、完冒乡打造成小油菜观光带。

开发思路:依托卓尼县丰富的生物资源条件和油菜种植基础,突出卓尼县蜂养殖优势,以蜂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以中高端蜂蜜加工终端产品为突破口,以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产品为重点,打造甘南州最大的蜂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蜂产品加工区、蜂产品展销厅、办公及配套服务区等,规划占地面积6亩,总建筑面积0平米。

投资估算:.4万元。

18卓尼县木耳镇生猪养殖及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

投资优势:藏香猪是一种古老畜种资源,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生长在海拔-4米的高原地带,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其原生态、绿色、高品质、无公害的肉食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甘肃省、甘南州及卓尼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本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盈利提供了政策保证。

开发思路:依托卓尼县木耳镇天然的山区草场,发挥当地地广人稀、适于生态放牧的优势,抓住目前的政策形势,深化已有的藏香猪养殖产业链,打造一个集选种繁育、放养、加工于一体藏香猪生态、有机、绿色养殖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藏香猪种猪繁育基地、藏香猪猪肉加工基地,规划占地面积14亩,总建筑面积4平米。

投资估算:15.4万元。

19卓尼县冷榨菜籽油加工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全县油料播种面积.1万亩,产量达到9吨。此外,卓尼县总投资46万元在岷合公路沿线的柳林镇、木耳镇、纳浪乡打造成杂交油菜观光带,将阿子滩乡、完冒乡打造成小油菜观光带,不仅能够为项目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促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生态、无污染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万亩油菜资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新建冷榨菜籽油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油菜资源的开发力度,培育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实现油菜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将本项目打造甘南州的绿色经济示范项目、卓尼县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项目和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新建菜籽冷榨车间,脱蜡精制车间,毛油罐罩棚,成品油罐罩棚,油泵房,小包装车间,成品库,包装材料库,菜籽油原料库,综合办公楼,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包括地磅房,维修间,污水处理间,泵房,中心变电站,锅炉房等)。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0亩,总建筑面积10平方米。

投资估算:90.08万元。

4.中藏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0卓尼县羌活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羌活有数千年的药用历史,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功效。由羌活加工而成的饮片、颗粒、膏药等,是除风祛湿的重要药物,熟知的追风膏、追风祛湿酒、平肝舒络丸、跌打损伤膏等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卓尼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m,年太阳地面总辐射能高,气候温暖,年温差较小,蒸发量不大,非常适合羌活的生长。目前大健康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驱动新一轮中藏药产业发展,中藏药材加工成为甘南州政府发展支持的产业。

开发思路:本项目以卓尼县优良的生态环境、明显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为依托,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为推进模式,辐射带动洮河沿岸的纳浪、木耳、柳林、额尔钦、扎古录5乡镇建成1万亩羌活种植地,由公司提供羌活优良品种和技术服务,并与种植户签定保护价收购合同,进行羌活精深加工等配套建设,延伸羌活产业链,将项目打造一个集研发、加工、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卓尼县现代化羌活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四区、一平台”:产品研发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代化交易平台和配套服务区,规划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6平方米。

投资估算:76.万元。

1卓尼县中藏药集中加工区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卓尼县不断加强中藏药材GAP基地建设,以确保中藏药材品质,目前建立中藏药材育种育苗示范基地0.万亩,建立GAP种植基地0亩。其中当归GAP基地15亩,柴胡GAP基地10亩,黄芪GAP基地5亩。中藏药材产业已成为卓尼县的第一大种植业。

开发思路:项目立足“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主产区”的产业定位,依托甘南州中藏药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医药文化优势,以卓尼县现有中藏药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中藏药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促进中藏药材产业发展,实现由传统、零散、单一的模式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的模式加速转型,打造甘南州重要的中藏药加工示范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拟打造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现代化交易平台等于一体的中藏药产业集中加工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代化交易平台、配套服务区等。项目规划占地76.5亩,计容建筑面积46平米,容积率为0.9。

投资估算:9.98万元。

卓尼县扎古录镇中藏药集中加工区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扎古录镇。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扎古录镇在中藏药材种植方面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田间管理人员,先后培育和引进了粗茎秦艽、丹参、羌活、藏柴胡、藏木香、独一味、铁棒锤、翼首草、唐古特大黄、鬼臼、手掌参、红景天、湿生边蕾等1种中藏药材新品种,发展种植基地亩,其中秦艽种植基地50亩,各类藏药材繁育基地10亩,藏药材驯化基地10亩。

开发思路:本项目以扎古录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以柴胡、当归、黄芪加工为重点,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现代化交易平台等于一体的中藏药产业集中加工区,逐步形成扎古录中藏药材“种植—深加工—仓储—销售“的产业链。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平台、综合配套区等,项目规划占地0亩,计容建筑面积18平米。

投资估算:69.1万元。

卓尼县洮砚乡千亩药材基地发展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洮砚乡坑扎村、杜家川村。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洮砚乡历史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田间管理人员。洮砚乡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境内的野生中药材达16种之多,其中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红芪、黄芩、秦艽、党参、大黄、柴胡、丹参等,人工种植品种有当归、黄芪、柴胡、丹参、秦艽、冬花、百合、羌活、大黄等。

开发思路:本项目依托洮砚乡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按照中药材GAP标准要求,以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保证药材的药效成分,同时借助中藏药材交易与加工,增加药材附加值,打造一个以当归、党参、黄芪为重点品种,集种植、交易、研发、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千亩药材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四区、一平台”:选育繁殖区、种植示范区、加工仓储区、交易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区。项目规划占地亩,其中中药材GAP种植用地1亩,开发建设用地0亩。

投资估算:万元。

4卓尼县藏巴哇乡中藏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藏巴哇乡。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藏巴哇乡的种植面积在卓尼县排第三,历史悠久的种植传统,利于本项目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并进行中藏药材深加工。

开发思路:本项目充分利用藏巴哇乡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选择当归、党参和红景天等名贵中藏药材为GAP种植品种,确保中藏药产业链上最终产品的高品质,打造研发、种植、加工、物流、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及深加工示范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GAP种植区、药材交易市场、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研发区及综合配套区,规划占地80亩,其中中藏药材GAP种植用地亩,开发建设用地0亩。

投资估算:.6万元。

5卓尼县木耳镇中药材加工厂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木耳镇。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有1个乡镇种植中药材,其中木耳镇主要以种植当归、党参、黄芪为主。木耳镇与纳浪、喀尔钦两乡接壤,与柳林镇、临潭流顺乡、洮滨乡犬牙交错相接,这些乡镇都种植中藏药材,可给本项目提供大量的中药材。

开发思路:本项目立足木耳镇,辐射卓尼县,以木耳镇及周边乡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依托,以柴胡、当归、党参等药材加工为重点,延伸中藏药材产业链,建设集研发、加工、交易功能等于一体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代化交易平台、配套服务区等,规划占地0亩,总建筑面积18平米。

投资估算:69.1万元。

6卓尼县中藏药材种苗繁育和商品生产基地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柳林镇。

投资优势:卓尼境内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生态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中藏药材生长与种植,年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品种达1个,其中:当归种植面积5余亩,柴胡余亩,黄芪亩,黄古特大黄亩,新品种引进、野生药材驯化及苗种繁育亩,其他药材面积亩。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对于种苗繁育和商品生产具有较大的需求。

开发思路:本项目以卓尼县得天独厚的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为依托,以当归、党参、黄芪和大黄等道地药材选种、繁育为重点,建设集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综合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道地药材工厂化育苗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两室、两区”:育苗温室、质检室、幼苗种植区、配套服务区(停车场、员工办公区等),规划占地面积08亩,其中中药材种苗基地00亩,开发建设用地8亩,建筑面积0平米。

投资估算:本项目第一年总投资为.7万元,第二三年各为万元,第四年及以后为万元/年。

4.4民族工艺品加工业7卓尼县藏地旅游商品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在服饰、习俗、饮食、艺术、舞蹈等各个方面独具特色,其中觉乃藏族服饰是全藏区保留最完整的藏族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随着甘南州这块风水宝地被逐渐挖掘,整个甘南州旅游市场呈现出升温的态势,“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已成为国家旅游局向世界推广的主要产品,甘南香巴拉、唐蕃古道线进入国家重点对外推广的1条线路之一。在各项利好政策与环境下,卓尼县旅游市场增长快速。

开发思路:深入挖掘卓尼县藏族本土优势资源和文化特色,以旅游商品市场化为出发点,开发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藏香、藏式地毯、牛羊骨头、藏刀、面具、手摇转经轮等民族特色产品和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将本项目打造成为藏地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藏族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加工区、仓储区、商品展销厅、配套服务区,规划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7平米。

投资估算:4.5万元。

4.5生产生活性服务业8卓尼县文化体育产业园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柳林镇(县城)。

投资优势:目前卓尼县没有体育馆及相关可供市民进行文化、体育、娱乐相关活动的综合型场所,随着卓尼县及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寻求更高更好的消费载体,开发一处集体育、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势在必行。我国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足球、篮球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在部分地区一票难求。随着城乡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日益增长,有望加速迎来体育消费大潮,项目面临较好外部市场环境。

开发思路:项目拟打造现代时尚体育生活方式示范、体育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休闲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商业配套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复合型一站式体育生活公园化园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整个项目规划为“一馆、四区”:卓尼县体育馆、体育运动区、商务会展区、居住办公区、休闲娱乐区,规划用地面积00亩,总建筑面积10平米。

投资估算:4.91亿元。

9卓尼县物流中心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近年来,卓尼县的商贸物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社会消费品带来的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二是以高原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产业带来的物流需求巨大。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6.01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0.7万吨,各类牲畜存栏51.9万头(匹、只),中藏药材种植面积50亩。随着农产品加工率的不断提升,产业物流需求将持续扩大。

开发思路:项目立足卓尼县,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机遇,发挥卓尼县辐射甘青川毗邻藏区的区位优势,融入临夏、陇南、定西和四川、青海等周边省份物流经济圈,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物流节点、甘肃省重要的农产品及农用物资采购与分销中心、卓尼县城市配送中心。

建设内容及规模:拟按照农副产品商贸物流片区、建材家具商贸物流片区、日用百货商贸物流片区、农用物资商贸物流片区、综合服务区、货运中心等六大片区开发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9.15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投资估算:6万元。

0卓尼县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开发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投资优势:卓尼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洮河为综合发展廊道,按照以休闲旅游业为引领,以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民族特色加工业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坚持“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原则,坚持田园综合体生态旅游开发并重,着力构建“一心、一廊、多组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开发思路: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空间载体,以创业创新为发展目标,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广告设计、游戏动漫、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将本项目打造成甘肃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甘南州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文化创意企业创业区、广告传媒企业创业区、手工艺企业创业区、互联网企业创业区、创业培训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金融支持中心、餐厅、咖啡厅、艺术酒店等,项目规划用地面积7亩,总建筑面积45平米。

投资估算:项目预算总投资约.8万元。

4.6高原特色农业1卓尼县现代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尼巴乡。

投资优势:草场资源是卓尼县第一大资源优势,卓尼县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牦牛、藏羊因受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等的影响,造就了抗高寒、抗缺氧的特殊生理机能,其产品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而富含营养的绿色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大。畜牧业是卓尼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牦牛产业更是全省高原特色生态主导产业和甘南州首位产业暨富民产业,项目可享受国家、省、州层面的多重政策优惠。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草场资源和优良的牦牛、犏牛、犏雌牛、藏羊等牲畜品种优势,以转变传统落后农牧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为目标,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建设集展示、培训、推广、示范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卓尼县农牧业转型升级。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有机畜牧业养殖基地、有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项目拟租用天然草地1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用地约50亩,牦牛等养殖规模合计5头、只。

投资估算:.75万元

卓尼县喀尔钦镇日光蔬菜大棚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卓尼县喀尔钦镇。

投资优势:优势一:建棚资金政府投入优势。卓尼县县委、县政府根据鼓励在喀尔钦镇开展高效日光节能大棚蔬菜种植和推广工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建棚户给予资金扶持,每座大棚政府补足.5万元。喀尔钦镇常用耕地面积.57公顷,建成60米长日光蔬菜大棚座、50亩。优势二:国家种植业政策扶持优势。卓尼县喀尔钦镇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把蔬菜作为六大产业之一来抓,紧紧抓住了国家对种植业扶持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农业,这样就对我们建设有机蔬菜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机遇。优势三:项目基础设施配套优势。喀尔钦镇日光蔬菜大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政府想方设法为大棚建设户提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基地内具备较好的生产条件。

开发思路:项目依托卓尼县高原生态资源条件,紧抓国家对藏区及特色种植业扶持政策,充分整合利用喀尔钦镇日光蔬菜大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农业,主打黄瓜、辣椒、西红柿、蘑菇、白兰瓜等优势品种,引导和鼓励农业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市场无序向市场准入转变,建设成为甘南州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计划按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充分利用喀尔钦镇现有的个日光蔬菜大棚,二期通过土地流转亩农业用地,自建00个60米标准日光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瓜、辣椒、西红柿、蘑菇、白兰瓜。

投资估算:64万元。

以上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目的为公益性招商宣传推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gn/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