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藏医藏药,很多人的认识仅限于雪莲、藏红花、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藏医藏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医学的一个分支,常以神奇的疗效和神秘的色彩出现在患者面前。但是,对于藏医能治疗什么病,藏药的使用有哪些禁忌,却很少有人知道。

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藏药,能治哪些病?

藏医藏药是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之长,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的医学体系。

藏医独特理论体系——“三因学说”

藏医与中、西医的最大区别,是藏医依据的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三大因素”即“隆”、“赤巴”、“培根”。藏医学在理论上以隆、赤巴、培根三种物质的属性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因和治疗机制,认为这三种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活动的能量。

在生理状态下,三种物质保持协调和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在病理状态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三者发生偏盛偏衰,失去平衡,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故又称为三邪,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整这三种物质,使他们趋于平衡,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

“三因学说”的核心是:“三大因素”和体内的“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以及“三种秽物”)(即汗液、尿液、粪便等微观的具体物质)相结合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病防病。

在正常的健康的状态下,“三大因素”和“七大物质”以及“三种秽物”之间保持的是一种协调和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

藏医在诊治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强调综合分析、辩证归纳、宏观协调,注重“三因动态”的相对平衡和“七大物质”、“三种秽物”以及各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

一句话,保持平衡是藏医藏药的重要法则。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理论认为,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时,季节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的不规律以及培根、隆等诱发因素,使五谷精微分化不纯,引发黄水客串于肌肤、筋膜、筋骨关节腔隙而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

藏药,能治哪些病?

藏医学有着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藏药对多种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心脑血管、胃肠、风湿、肝胆等慢性疾病,疗效非常确切。

藏医药学强调对整个身体的调理。使用数十味甚至上百味的药材制成药品,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的目的。在治疗心脑血管,胃肠疾病方面疗效尤为突出。

藏医药不仅能改善外在的症状,更能消除内在的病因,对健康的身体也能起到保健的作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医药浴疗法更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显著的疗效。

藏药,不能擅做补药

藏药约有余种,常用的基本有种。藏药把植物类药,按不同疗效分作8类:

1

热解毒,防治感冒药:有毛翠雀花、乌奴龙胆、铁棒锤等;

2

肝利胆药:有獐牙菜、椭叶花锚、虎耳草、唐古特乌头等;

3

防治气管炎药:有杜鹃叶、牛尾蒿、高山龙胆、青藏龙胆等;

4

防治肺结核,肺脓肿药:有黑虎耳草、红景天、草莓等;

5

防治风湿性关节炎药:有灰枸子、圆柏果、野莞豆、独行菜等;

6

降血压药:有全缘绿绒蒿、短管免耳草、盘花垂头菊等;

7

活血散瘀,治疗跌打损伤药:有独一味、总状绿绒蒿、川西锦鸡儿等;

8

调经活血,治疗妇女病的药:有水母雪莲、羽叶点地梅桃耳七等。

名贵药草如冬虫夏草,主要用于补肾润肺、平衡阴阳、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固本作用。最适宜以食疗方式进补。雪莲花用于头部创伤、妇科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高山反应、外敷消肿。“藏红花”是最常见的一种药,主要有活血祛瘀、通络,凉血解毒,兼有养血作用。

不过,藏药在应用时主要采用复方,单味药很少,复方最多可达多味药,少则3-4味药,一般多为20多味药。每一方剂都有一种主药,起主导作用。有些药物在应用前必须进行加工炮制,以消除和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提醒患者,藏药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不要自行选作补品服用。

综上可以看到:藏药更适合难以疗愈的一些疾病和比较顽固的疾病,或者疼痛等慢性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gn/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