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芬芳沁人心——记甘肃省科技功臣贾正平

来源:甘肃日报记者秦娜

“科技功臣奖是对我30多年科研工作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新起点。”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医院药剂科主任贾正平动情地说。

年,28岁的贾正平从内蒙古医学院考入原兰州医学院,成为一名药学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跟随导师第一次走入了中藏药的世界,从此便与中藏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多年来,贾正平默默耕耘在西北高原药学工作第一线,走遍了西北高原边防哨所、藏区村庄,为高原军民送医送药,全心全意守护着高原军民的健康;30多年来,他潜心于甘肃道地中藏药的开发利用与高原病的防治研究,在甘肃药学研究和转化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变草原“害草”为藏药新药

贾正平的高原药学研究始于名为独一味的一种植物。

独一味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由于本身具有毒性,牛羊都不吃,因此被当地藏民称为“害草”。可偏偏就是这种“害草”,却具有止血、镇痛和抗炎的功效。千百年来,独一味的药效为藏民们所熟知,藏族老乡们平时有个磕伤碰伤的,经常把独一味碾碎了抹在伤口上,很快就好了。

贾正平介绍,独一味药效独特,又尤以甘南玛曲、碌曲一带的独一味产量高、质量上乘,因此我省科研工作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独一味的研究。早在原兰州医学院读研究生时,贾正平就跟随导师对独一味进行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入医院工作后,贾正平对独一味的药学研究并没有停止,他和团队对独一味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有效成分等展开了深入持久研究,并与兰州大学、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将独一味研制成首个藏药国家新药,并建立了首个藏药国家标准,真正将草原“害草”变成了新药。

独一味药学研究的成功带动了独一味制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独一味草药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在年前后就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当时,国家标准是带根全草入药,因此藏区老乡们在采挖独一味时,通常都是连根拔起,一段时期草原上到处都是采挖独一味留下的坑,破坏环境不说,还直接影响了原料供给。要知道,高原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从一个小芽长成能入药的草药需要5年的时间。

贾正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一次他又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了答案。贾正平对独一味的叶、茎、根所含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独一味叶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根部。研究成果发表后,在修订版《中国药典》中,《中国药典》委员会根据贾正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将独一味药材标准由原来的“干燥全草”改为“地上部分”。此后,藏区老乡们在采挖独一味时,只取其叶茎,保留了根部,既解决了独一味的野生资源危机,又有效地保护了高原生态环境。

贾正平团队先后与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及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独一味片剂、胶囊、软胶囊和颗粒剂4种新药,制定藏药国家标准8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8项。新药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近5年来治疗患者余万例,累计产值33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与此同时,采挖独一味也成为藏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渠道,仅此一项5年来累计为藏区牧民增收2亿元。

从药效基础研究到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研究,再到推广应用、资源保护研究……用贾正平的话说,几十年来他们把独一味研究透了。这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首次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引入藏药现代化研究,建立了藏药现代化新模式,推动了藏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因此贾正平团队对独一味的研究也被誉为藏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年,“藏药现代化与独一味新药创制、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示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对贾正平30多年坚守的最大肯定。

用科研守护高原军民健康

部队科研机构不但要为部队和官兵服务,也要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贾正平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军人。在他的科研生涯中,研究高原药物,守护高原军民健康就成了一个不变的主题。

“我国西部边疆有漫长的高原边防线,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官兵们常年生活在缺氧环境中,对身体损伤极大。”贾正平回忆说,他曾经去过海拔最高的哨所是位于新疆南部的喀喇昆仑高原神仙湾哨所,那里海拔米,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长期缺氧使哨所官兵的指甲凹陷,脱发严重。

这些画面深深地触动着贾正平。他带领团队连续攻关,先后研制出立舒康胶囊、三康胶囊、雪莲黄酮胶囊等系列抗高原缺氧药物,成为继红景天后为数不多的抗高原缺氧药物。这些高原新药在广大高原官兵中取得显著疗效,同时在高原当地居民以及进藏群众中广泛应用。其中,立舒康胶囊已上市,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

一次,贾正平在海拔多米处发现了一种叫作镰形棘豆的植物。普通人身处海拔米的地方,如果将皮肤暴露在阳光下,10分钟就会被晒“爆皮”,可为什么这种植物不但能生存,还“完好无损”?带着科研人员的敏感,贾正平将采摘的样品拿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发现镰形棘豆黄酮抗紫外线功能非常强。后来,贾正平团队提取镰形棘豆中的有效成分研制成了高原天然防晒霜,不但防晒效果好,对晒伤后康复、抗炎还有独特疗效,深受高原军民欢迎。

在多年的高原药物研究中,贾正平团队首次发现,人类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后,随着身体各种功能的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和半衰期等也会改变,如果还按照正常药量用药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达不到效果,要么引发药物中毒。

怎样才能实现高原安全用药?贾正平率领团队开始对高原常见药品进行高原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的系列研究,同时还研究了高原缺氧对药物代谢相关酶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贾正平团队从年开始,陆续完成了种药物高原用药剂量调整方案,并制订了《高原用药指南》,在部队官兵和居民中广为宣传,为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及保障高原民众身体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余项甘肃省科技奖……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大量的汗水与付出。“搞科研就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无数‘无用’的铺垫才能换来一个成功的成果。”贾正平感慨。

在实验室的年轻人眼里,贾正平对科研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完成课题,他经常加班做实验到凌晨,累了就把椅子拼起来凑合睡一会儿,天亮后擦把脸又接着做实验;有时候做实验太投入,以至于别人晚上离开实验室时经常把贾正平反锁在里面……

做高原动物实验,调查草药分布情况,指导牧民采挖药材……上高原对贾正平来说是“家常便饭”,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在高原度过。

王荣年进入实验室跟随贾正平学习,如今是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在高原做实验不容易。以药代动力实验为例,通常在上海完成动物平原基础数据采集后,要在12个小时内将动物运到玛曲进行高原实验,用药后再进行血样采集、对比分析,观察用药1天到1周后的变化,一个实验其实相当于几十次、上百次实验。

贾正平自己也记不清在玛曲海拔多米的“帐篷实验室”里完成了多少次实验。每当困难来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鼓励大家。贾正平认真踏实的科研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科研人员。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瞄准高原药学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高原药物研究平台和关键技术体系,并在青海玉树建成了国际首家高原动物实验室,同时培养了4个层次的科研梯队。“更重要的是,背靠这棵科研‘大树’,年轻人形成了清晰而规范的科研思路,每一棵‘小树’都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王荣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贾正平用30多年的坚守,践行着军民融合促进科技创新的研究思路,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军地药学的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贾正平仍在砥砺前行。

独一味里品味独一味——记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贾正平

来源:兰州晚报

兰州晚报报道(记者何燕文/图)中国甘肃网2月10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今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将在兰召开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届时,年度省科技功臣、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和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获奖代表将一并授奖。

80多年前,红一方面军长征经川西,穿岷山,进入甘南,沿途追兵阻敌不断,队伍中出现不少伤员。当地藏族群众自发为红军送来一种草药,捣碎后敷于伤口,止血抗炎、镇痛消肿。从此,红军认识了一种神奇的藏药“独一味”。多年以后,有位山西忻州小伙与“独一味”结下不解之缘。从年考入兰州医学院研究生时起,30多年间,为解决高原军民缺氧寒冷等高原病问题,从青年走过花甲,走遍了西北高原边防哨所、藏区村庄。三十里营房、神仙湾等海拔米以上高原部队哨所、藏区边远村庄都留下了他送医送药的足迹,他常年坚持在海拔米以上高原做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药物研究,默默耕耘在西北高原药学工作第一线。他与原兰州医学院及独一味药厂共同将草原害草“独一味”研发为兼具止血、镇痛、抗炎之效的国家新药,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近5年治疗患者余万例。在他身上有很多个第一:建立了藏药现代化新模式,取得间接经济效益11.63亿元;创立了国内外第一个高原药物研究平台及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发现并研究了高原缺氧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制订了《高原用药指南》……他就是获得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的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正平,甘肃道地中藏药和高原军事药学研究专家。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军事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军队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留住“独一味”的根

见到贾正平是在医院药剂科的实验室里,他在为一项年度国家级奖项的答辩做准备。

贾正平生于年,早年曾在内蒙医学院就读本科并工作,从年考入兰州医学院读研起,开始跟着导师做“独一味”的研究。“创伤后,一种药就能解决止血、镇痛和抗炎三大问题,这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贾正平说,“独一味”不仅对手术、牙龈、妇科和外伤等出血都有效,而且可以止痛、消炎。年,甘肃道地药材“独一味”已开发为上市国家新药,进入临床应用。

藏药“独一味”在甘南分布广泛,但受限于作坊式生产,潜在的经济价值没能得到发掘。“独一味”的生长期较长,从幼苗到成株需要5年时间,而年前后“独一味”一度被大量挖掘,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贾正平带领研究团队,与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等地方科研机构院校联合攻关,相继攻克了“独一味”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学机理、制量标准等课题,为“独一味”的现代化制药生产扫清了障碍。通过检测,他们发现“独一味”茎叶含有的有效药用成分是根的两倍,只要不再连根采挖,来年还会发出新的草叶,这样才能年年摘、年年长。

贾正平团队的努力,不仅为甘南“独一味”留下了根,还为牧民找到致富的金钥匙。“独一味”已被列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近5年,“独一味”累计产值已达33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

年,贾正平团队以“藏药现代化与独一味新药创制、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年甘肃医药界唯一的一个国家科技奖二等奖项目。

潜心科研以诚留人

年,贾正平到当时医院药剂科工作的时候,科研力量可以说几乎为零。简易的二层小楼里,他常废寝忘食地做实验。在贾正平鼓励下考取他的硕士和博士的业务骨干马慧萍对此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年前后,许多人都不喜欢、不愿意做科研,上了本科觉得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贾老师是科里唯一一名研究生,却一天到晚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有一次,贾老师还因为做实验做得晚,别人不知道把他锁在了大楼里。”

除了开春以后频繁上高原,只要在兰州、在医院,贾正平的生活延续着这样的节奏:早7时出门,医院,然后吃饭、工作、医院,晚10时左右回家。“医院的科研人员要做好科研,只能在8小时之外,白天常规工作是非常多的。”

在甘肃、兰州这样的西北高原经济欠发达省、市,人才难留,贾正平以诚心留人。作为甘肃、全军及兰州战区药学学科带头人,他为人师表,打造了一支28名博士、硕士、17名高职药师为主体的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药学创新人才团队,先后建成第四军医大学和兰州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和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心里总装着他人

一次在南疆调研的时候,贾正平发现驻守在海拔多米的神仙湾的战士们,出现了脱发和指甲凹陷的情况,这是严重高原病的反应。贾正平极为心疼,他不仅在沿途崎岖的山路上采摘了某种可抗缺氧的高原植物供团队研究,而且告诉整个团队,从年后,团队研究重心都转到高原药选方面。青海玉树已建成了国际唯一的进行高原药物、药学研究的SPF级标准动物实验室。

不论在科研还是在日常工作中,贾正平从不贪功,把一切成绩都归于团队。作为甘肃省科技功臣,省委省政府将会给予80万元奖励,他说荣誉是大家的,要将大部分奖励资金放在科学研究和团队发展上。

甘肃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贾正平:科研是我8小时以外的功夫来源:兰州晨报

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贾正平,拥有主任、药师、教授、博导等多个头衔,要成为他的学生,须具备“基础好、踏实肯干、有智慧、有创新性”四个条件。这位60岁的学者型医疗工作者带领他的团队曾拿过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月9日上午,忙碌之余的贾正平在他的实验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科研是8小时以外的功夫

获得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我省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同仁说‘这是全省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第一次获此殊荣’,但这绝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与医院多年来给予我们团队的支持分不开,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科技工作者莫大的鼓舞!”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正平淡淡地说。

贾正平说:“我是山西人,在内蒙古长大,年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年考入原兰州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医院药剂科工作至今。目前,我们这个团队——解放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有50多人,现已成为医院药剂科药学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截至目前,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拿了5个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个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采访中,贾正平多次谈到他的团队。他说:“没有团队合作,我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多的事!我以前是个大忙人,现在还是个大忙人。最大的兴趣与爱好就是加班,喜欢泡在实验室里。除了到外地出差,在兰州的时候每天早晨7点出家门到单位上班,不到8点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晚上10点以前回家的时间真的不多,医院食堂解决。”

贾正平告诉记者:“白天我有很多常规工作,根本没时间和精力顾及科研,科研上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也是8小时以外的功夫。”

情牵“独一味”研发藏药

工作30多年来,贾正平走遍了西北高原边防哨所、藏区村庄,先后到三十里营房、神仙湾等海拔米以上高原部队哨所、藏区边远村庄送医送药次。为解决高原军民缺氧寒冷等高原病问题,常年在海拔米以上高原做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药物研究,默默耕耘在西北高原药学工作第一线。

多年来,他潜心于甘肃道地中藏药的开发利用与高原病的防治研究,与原兰州医学院及独一味药厂共同将甘肃甘南特产藏药独一味从草原害草研究开发为止血、镇痛、抗炎的国家新药,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近5年治疗患者余万例;他的研究团队相继攻克了“独一味”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学机理等课题,为独一味的现代化制药生产扫清了障碍,让独一味成为了牧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首次将现代药学科学技术引入藏药现代化研究,以独一味新药创制、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系列研究为示范,建立了藏药现代化新模式;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高原药物研究平台及关键技术体系,解决了抗高原缺氧药物研究无科学研究平台和规范评价体系的瓶颈问题,创新性研制了系列高原特色药物;首次发现并研究了高原缺氧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制订了《高原用药指南》,为保障高原军民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

以身作则的好导师

贾正平,这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两次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全军药材工作先进个人,被原兰州军区评为军区科技功臣。在他的学生——解放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任药师马慧萍眼中,他是个平实、低调、务实的人,但在科学研究上又非常严谨、执着。

马慧萍说,她年从原兰州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医院药剂科工作,分别于年、年师从贾老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年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有人体、动物两个实验舱)建成后,时年57岁的贾老师第一个进入实验舱试验。当时的人体实验舱模拟海拔高度是米,贾老师出舱后脸色煞白,心跳加速,好在吸氧调整后很快恢复。之后,科里规定,人体、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高度分别不能超过米、米。“团队每个成员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贾老师总会恰到好处地出现,他能解决的就现场帮忙解决,他解决不了的就从外面请专家来解决。”马慧萍如是说。

另据了解,早在年,贾正平得知天祝县有几个孩子家里太困难面临辍学的情况后,给予3名大学生每人每年元,3名小学生每人每年元资助,而且连续4年资助。(兰州晨报记者武永明)

贾正平:高原官兵的守护神

来源:兰州日报

2月10日,年甘肃省科技奖励大会在兰州市召开,倍受瞩目的科技功臣奖被授予医院药剂科主任贾正平,他也是我省首位医学界的科技功臣。记者获悉,届时,年度省科技功臣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和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获奖代表将一并授奖。

在大会开始前夕,记者采访了本次省科技功臣奖的获得者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正平。

年,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药理学硕士研究生贾正平毕业时,部队到学校招国防生。经过严格考察,他被选上并分配到医院药材科,专门从事药理科研工作。当时,医院药学科研刚刚起步,全科只有几间房子和一些简单的仪器,工作人员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那时,药剂科没有什么科研项目,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做实验。我这个人本身就爱好科研,所以我也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和条件艰苦。而且我认为,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那一定要利用好8小时之外的工作时间。”他告诉记者。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贾正平没有松劲,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从基础研究开始搞起,从临床需要出发,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没有经验,他就三番五次地请教专家;没有设备,他因陋就简上马。每个星期天,贾正平不是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就是在导师家请教科研难题。“当时我们不少同事都觉得贾老师是个‘怪人’,下班不回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晚了,还被锁在大楼里面。后来,贾老师有时候甚至就住在实验室里了。”贾正平的学生、主任药师马慧萍告诉记者。

贾正平的这种精神慢慢地打动了不少人,马慧萍就是其中一个。她说:“大家逐渐觉得贾老师这种对待科研工作细致、执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医疗工作者所需要的。于是我毅然决定报考贾老师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在他的带领下一起开展科研工作。”

“我选择学生有三个要求,首先要有好的基础,第二就是要踏实肯干,最后就是要有智慧和创新性。满足这三个要求就一定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贾正平告诉记者。随着在科研上的不断探索和得力助手的增加,贾正平在科研上如虎添翼,他带领的实验室规模逐渐扩大,科研层次不断提高,各类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到现在,曾经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药学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家药理学研究基地、全军中医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他和他的团队还在青海玉树建立起国内外唯一一家SPF级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gn/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