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份医生简历飞出东北,那些留守医生
「身边学医的后辈很少考虑留在东北,无论是同事学医的孩子,还是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医院科室主任马可的直观感受。东北医疗体系中的人才流失,是大多数人能感受到的。 医疗系统中的人才流失,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显著的变化,事实上,新鲜血液也在持续输入,但如同数学题里设定的那个泳池,究竟是放水的速度快?还是注水的快?目前还不明朗。 东北人格外眷恋生养他们的黑土地,那些不愿轻易离开的人,正在用行动去改变,但在沙漠里,一颗沙子的力量显得那样的渺小。他们期待有一股力量,能把沙漠变成绿洲。 目送其他医生离开东北 在吉林市一医院从医15年,马可如今已经做到了科室主任、博导,是医院的骨干。在他看来,年以来,包括医疗人员在内,大批东北人南下务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医疗领域的人才出走,只是东北经济衰落下的一个缩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东北三省减少了万人,人口已经呈负增长。 在与健康界交流的数位东北医疗体系的人员中,大家一致认为东北经济发展落伍是出走最直接的原因。年全国人均GDP排名中,辽宁省位列15,吉林省排名24,黑龙江省倒数第二,黑龙江省GDP仅为排名第一的北京的不到三分之一。 「医疗人才流失严重」,便与「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二」一起,成为黑龙江的又一项标签。杨医院的科室副主任,医院近2年来几乎没有新鲜血液流入,医院的「标配」是排在副主任后边的有主治医师和住院医生,但在他之下已无人,他们科室已经断层。 「医院人手不足,只能压榨剩下的人。」杨亮说。由于不放心规培医生,杨亮干起一个半人的活,做手术、出诊、巡房、管理患者、做科研,副高的级别,干了很多正高的活。 「去年走了一个医生后,医院就没招人补上,医院没钱,提供不了好待遇,别人也不想来。」 杨亮作为科室副主任,基本工资3千,绩效工资不到2千,算上各种补贴,到手工资7千多,只比护士工资高出2千,但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之多,不言而喻。据人社部发布,年黑龙江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月平均工资为元,杨亮的工资仅略高于平均工资。 根据丁香人才的数据,从年8月到年8月,通过丁香人才投递的东北三省医生简历数,多达24万份。其中,87%的简历都投向了东北以外地区。 「医院走的人要相对多些。」有医疗体系的人员表示。医院的院长告诉健康界,县医院的医生很少有去南方的,原因是医生的水平没达到,医院,也需要门槛。 东北医生出走的现象,在李文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现在自由流动的机会多了,给到医生的正面刺激特别大,医生面临机会的时候,也思考着更多的选择: 到底是要学术地位,还是平台,抑或两者都要? 要挣钱养家糊口,还是要一份稍微清闲一点的工作? 李文身边的几个医生朋友,跳槽到南方后,级别往上跳一级,工资翻了10倍。平台高了,可施展的空间更大,拿课题、拿科研基金要更加容易。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更轻松了,没有那么多事——指的是领导,还有一些体制机制对个人的束缚。」李文说。 如果说金钱是个吸铁石,把人从东北吸走,那么文化风气就是最后的推手,有人在官僚体制的来回拉扯中,消磨掉对故乡的最后一丝眷恋,骤然离开。 医院愿意从收入中拿出多少放在临床一线,这是医生决定去留时一个权重很大的考量标准。李文形容,医院往往就像一辆「跑不动的马车」,养了一半的闲人,行政后勤比医生多,干事的没几个,不像南方有激励措施,让人做事有干劲。在他看来,在医院,选择躺平的人,也能拿到跟临床医生一样的工资,真正干事的医生收入被拉低了。 在人情社会里,医疗体系也不能免俗:医院是盼着医生多申报课题,到了东北,成了求人办事。 「我为学科做了好多新的项目和技术,光填补省内空白,这一年就做了4项,市内空白填补了12项,结果我一项科研都申报不了,报了好几次,人家根本不看,说得找人。」李文说。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医院国自然立项数排行榜》显示,前一百名中仅有三家位于东北,分别是中国医院和中国医院(均为辽宁省)和吉医院上榜,医院的立项数,均不医院的五分之一。 于是,就出现了李文认为的「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科研水平低的人,凭借关系拿到了很好的项目,把那些有水平的人的名额给挤兑了,「有本事的看着没本事的拿走各种资源,伤心了,带着自己的项目走了」。 东北医疗的积淀会被掏空吗? 人才的不断流失,对东北的医疗生态意味着什么?据八点健闻报道,医院是科室主任带着整个科室的团队去南方,医院出现断崖,有些是科室带头人走后,科室被合并。 与健康界交流的几位东北医生表示,整个科室沦陷的情况是少数,大多数情况是局部的凹陷。 有人保持乐观。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清晨对健康界说,医院不缺人,东北有着数家全国顶尖的医学院,医院输出优秀的毕业生,无论走了多少人,都能迅速培养起来,没有任何人能对一个科室起绝对作用,「目前医疗存在均质化倾向,手术你会做,别人也会做,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马可形容东北是中国医疗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几家医科大学的实力超群,「过去可能一个科室有3位素质很强的医生,即使现在医生人才流失,但东北医疗的底蕴还在,只是优秀的人没以前那么多,可能一个科室有1个出色的医生,实力还是有的」。 图:复旦大学发布的年、医院排行榜,医院的排名变化情况 医院,骨干医生离开较少。医院的情况,马可还兼任医科大学的博导,他所培养的很多博士生、硕士生苗子都离开了东北,剩下的专科生,很难肩负学术发展的任务。 大医院尚且在前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可供维系,小医院人才补充不及时,容易出现断层,人才压力更大。东北的人才储量还能撑多久,「没人能知道」。 医院时,年,医院还有国医大师,能承担国家级课题。这医院在科研上没有突出的进展,基本上在吃老本。 「医院在无序扩张,但厉害的人少了,医院也很少承担国家课题,医院整体水平在下降。」杨亮说。 「一些原来能在东北看的病,现在只能到省外看,有些器官移植手术做不了,医院的信任感大不如前。」杨亮表示。 医院的标准,医院的口碑。当交通不再成为困扰患者的主要因素,随着东北医疗资源逐渐衰弱,医院渐渐不再是部分本地患者的就医首选。 「患者们在就医前都会相互打听,医院哪位医生的水平最好,一听最好的医生已经走了,医院的底交出去了。」医院每天的门诊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李文注意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患者拿着北京的初诊报告回来沈阳看病,开药、做化疗,「这些诊疗不需要高超的医术,患者图的是回东北看医保报销更多,有些肿瘤患者甚至拿着外省的治疗方案让我照着打就行了。」 在杨亮看来,东北医生的主体性减低了,更像是个执行的「工具人」。他担心,如果不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东北过去深厚又繁荣的医疗积淀,迟早会被掏空。 在一些东北医生看来,这几年来东北的医疗依然在发展,但进步缓慢,而南方出台的人才政策多,到处招兵买马,把东北的人才挖走,让他们觉得去南方发展更有潜力。 只能靠情怀留人吗? 「我要是还年轻,我也倾向去南方。」马可坦承,南方对东北医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气候更宜居、收入体面、平台资源更广阔,「东北比不了」。 之所以没有走,一方面在于年纪,马可感叹自己已不再年轻,15年来积累的资源全在东北,去南方从头再来的成本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家在这里,「上有老,下有小,离开不是单纯自己的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东北看重人情,李文也曾想过离开,最终让他留下来的是退休老院长的嘱托:「你不能走,医院需要你。医院振兴了再走。」 老院长是个识人才的人,不谈资论辈,李文就是老院长一手提拔成为副主任的。在任内,老院长给予李文很大的支持,「我说要申请项目,老院长说帮我找人。我想要做自媒体宣传,他说行,不用跟宣传科报备了。」在李文眼中,给医院盖癌症大楼的老院长,是值得敬佩的人,他愿意追随老院长。 企业里,当员工提出辞职,老板尚且可以通过涨薪挽留员工。在医院,医生要走,院长能做的很有限。 中医院肿瘤教研室主任、医院业务副院长刘彩刚告诉健康界,医院的硬件条件、「讲人情」的社会文化,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还是要讲情怀、医院文化,加强对医生的人文关怀,对医生的职业规划、个人的生活工作情况,尽量地通过政策给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gn/11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期投资209亿中山大学布局兰州,和
- 下一篇文章: 758626175,全国疫情高中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