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枫镇大面终于落市,于是吃客们总觉得有些失落难寻珍馐。

松蕈(xùn)面

枫叶将红,正是吃松蕈面的时节。常熟虞山兴福寺前的镇山之味,吃客只能偶尔开出苏州城去煞煞念。

今天开始,吃客们终于不用跑那么远,咱们苏州也有很正宗的松蕈面啦!

同得兴本月大批购入松蕈,开始首推这碗号称“山珍之王”的独一味。

店名:同得兴十全街店(近凤凰街)

-

价格:50元--36元/碗(浇头),14元/碗(红汤面底)

目前一天仅有50碗供应,吃过常熟兴福寺老面馆的人有了比较:同得兴的松蕈面,浇头、面汤和面底都要比常熟做得更认真精致,一点也不输原产地品牌哦!

松蕈长得黑乎乎,并不起眼,可它却是常熟虞山的特有菌类,相当得珍贵。每年秋末,松树获得了滋润,松蕈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自然生长的松蕈相当容易衰老,采摘当天就必须进行加工了。经过清洗、挑选、晾晒、上笼蒸等等工序,而这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熬制松蕈油。

面汤会有一股松蕈油特有的很香的味道。松蕈油营养已经很高了,熬到一定程度后,菇里又有营养,油里又有鲜味,鲜得不得了!

将制好的松蕈二次下锅翻炒,加上一点点葱花,配上三两苏式红汤面,已然十分诱人啊!面馆老板介绍:浇头要倒在面上面,因为里面有松蕈油,鲜味全在这个油里。如果讲究一点,还可以挑起一点面,刮一刮(盘子里的)油。真是一滴都不能浪费啊!

因为数量的珍贵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让蕈油格外珍贵,嘬一口传统的红汤面,撩一块酥嫩的松蕈肉,香味扑鼻,难以抗拒。

PS关于松蕈面(节选)

如果说三虾浇头是面浇头中的湖鲜之最,那么一碗喷香扑鼻的“蕈油面”无疑就是面浇头的山珍之王了。苏州西郊丘陵中,生有多种食用菌蕈,在清人吴林(字息园)的《吴蕈谱》中有二十六种能入馔的野生蕈,其中尤以松林中所出松花蕈为翘楚,其味远胜于一般野生蘑菇。松蕈,由于它含有大量的蕈糖,故而也称糖蕈。根据吴林之描述,松蕈生于松树茂密处,松花飘坠著土生菌,一名珠玉蕈,赭紫色,俗所谓紫糖色是也。卷沿滨桷,味同甘糖,故名糖蕈。黄山、阳山皆有之,惟锦峰山昭明寺左右产之尤甚为佳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有《蕈子》诗,诗中盛赞其味:“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褚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乃堪贮盈笈。”诗中虽没著一“鲜”,但字字之中皆是鲜,所言松蕈味如蜜糖、滑如莼丝、香馥胜过麝香,鸡羊、白菜诸鲜都只能甘拜下风等描述,无愧于生花之妙笔。

对于大自然的馈赠,精于食道的苏州人当然不会错过。在《吴蕈谱》的序言中,写道:凡蕈有名色可认者采之,无名者弃之,此虽一乡之物,而四方贤达之士,宦游流寓于吴山者,当知此谱而采之,勿轻食也。”在谱后,作者还收录下了《斫蕈诗》四首,其中有一首咏道:老翁雨过手提筐,侵晓山南斫蕈忙。敢为家人充口腹,卖钱端为了官粮。”可见得,苏州人采食菌蕈由来已久。在民国年间刊印的《吴中食谱》也有记载: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笋油,偶尔和昧,别有胜处。”文中的蕈油,即松蕈油。取新鲜松花蕈入菜油之中,文火慢熬后加入酱油、白糖等调味继续熬之,直至水分大半都去,密闭于密罐中,久藏不变,吃面时淋上少许,鲜美异常,淡然间一股松香味悠然而至,令人食之难忘。颇负盛名的“常熟蕈油面”原先就是常熟兴隆寺中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遂尔名声鹊起。民国三十六年(),宋庆龄、宋美龄姐妹莅兴福寺上香,品尝蕈油面后曾连声发赞,从此“松花蕈油面”便成了带有常熟标志的地域特色面了。

松树蕈主要附生于松树根边,或松林中的绿苔地上,常年都有,只要气温在二十度以上,松林中便有松树蕈,但以春秋二季生长最旺,品质也最为上乘。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节,特别在雨后,就会长出许多蕈来。这蕈的颜色一如松树皮,呈淡棕色;形似开了伞的蘑菇,但显得更瘦长苗条;质地也略带一点松树的“坚韧”,比菜场里卖的蘑菇更富含纤维素;其味也更胜一筹

松树蕈的加工较为复杂,先要用盐水浸渍,然后剥去表面一层薄薄的衣膜,清洗掉杂质,用油锅爆炒调味后,才成“蕈油”。如今在绿色产品的专买店里也有瓶子封装的成品卖,但风味与鲜品现炒的毕竟还是不同。

松树蕈口感比较实,仿佛嫩肉,又似野味,较有“嚼头”。纯正自然的鲜味,甚至还能品味出丝丝松树特有的芬芳。

其中还有有桂皮、八角、香叶等几样。

传统做功:面汤要用蹄髈、油爆鱼头和多种香料熬成,这样的汤料与“奥灶面”有几分相似,观其色,品尝其味,感觉兼有“奥灶”和“苏式”的风格,兼收并蓄,也许是源于常熟既邻昆山又近苏州的地缘关系吧。

苏园六记

赞赏

长按







































苏孜阿普片
白癜风咋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