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力争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2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超过90%,中医药旅游年增长20%以上,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中药种植业亿元,医药工业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年,力争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根据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0%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建设一批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我省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中医药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建成6个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区。培育1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力争新增2家上市企业。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50个年销售额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特色品种。形成产业园区引领、骨干企业带动、特色品种支撑的中医药现代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中医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1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重点中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努力建成创新要素完备、运行协调高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中医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建成1个中心市场、3个产区市场和10个产地市场,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保持在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保持在万吨以上。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六进四供”(即:进津、进京、进沪、进粤、进闽、进鲁,供港、供澳、供台、供海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的中药材市场体系。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开发中医药保健食品、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及中医器械等大健康系列产品,建成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

  ——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提升国外岐黄中医学院的运营水平,发展壮大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增加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增强我省中医药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得到加强。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药材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建设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体系。培育一批中药领域著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商标。继续扩大中药材产品保险试点。

  ——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以中医药产业为龙头,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延伸培育壮大产业链,促进生物医药、化学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医院疑难危重病症诊疗能力显著提升。70%医院医院。85%医院医院。%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60%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

  二、重点任务

  1.推进道地药材认证。重点选择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枸杞、半夏等我省大宗道地药材,制定道地药材认证标准体系,推进道地药材认证。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

  配合部门:省农牧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市州政府

  2.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推进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和板蓝根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柴胡、红芪、黄芩、半夏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以县域为主体,通过整合农业生产、专项扶贫资金及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建设10个道地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打造个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培育个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规范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组织,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中药材“订单式”生产和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配合部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牵头部门:省农牧厅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4.推进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与培育。通过对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和适宜环境、生产条件等综合研究,逐步实现濒危或珍稀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重点加强对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羌活、秦艽、锁阳、肉苁蓉等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在中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陇南、定西、河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配合部门: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农牧厅

  牵头部门:省农牧厅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1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专项

1.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枸杞、半夏等10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涵盖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

2.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针对我省中药材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种质鉴定、品种提纯复壮等研究,支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发当归抽薹、麻口病,黄芪根腐病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3.建设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红芪、枸杞、半夏等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年,实施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7项,总投资80.4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万亩。

4.建设羌活、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秦艽、锁阳、肉苁蓉等8个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及产业化种植基地。

  (二)中药现代化制造工程

  牵头部门:省工信委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7.推进中药骨干企业高速度成长。组建陇药集团。以现有骨干中药企业为基础,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注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中药制药行业战略性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快速发展。

  配合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信委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2中药现代化制造专项 

1.中药产业园区升级。年,实施园区建设项目22项,总投资.9亿元。重点建设的6个中药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重点发展中药新产品研发、中试、孵化培育和技术会展;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现代加工制造及物流配送;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渭源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重点发展超微饮片、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优质中药饮片,鼓励发展中药保健产品;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逐步向生物技术药、营养保健药、现代中药及成药制剂和医用仪器延伸;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重点发展板蓝根、甘草、黄芪等中药饮片生产及商贸物流。

2.大型骨干中药企业培育。支持兰州佛慈制药、新兰药药业、兰州和盛堂药业、陇神戎发药业、甘肃奇正藏药、甘肃天水岐黄药业、陇西一方药业、天士力中天药业、兰州太宝制药、甘肃独一味制药等中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3.中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定向精准培育贞芪扶正胶囊(片)、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核丸、定眩丸、小儿黄芪健脾口服液、当归腹痛宁滴丸、祖师麻膏药、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逍遥丸、洁白片(胶囊)、参芪五味子片、宣肺止咳露、宫瘤宁胶囊、红芪口服液、红花如意丸、如意珍宝丸、甘帝欣等特色中成药品种,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牌大品种、50个年销售额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

  (三)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

  牵头部门:省科技厅

  牵头部门:省科技厅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实施主体:医院

专栏3中药创新发展专项

1.研究开发创新产品。加快在研中药新产品研发进程,研究开发5—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遴选10个医疗机构制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力争开发为新药。

2.筛选10个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具有开发潜力的中成药,通过“二次开发”,培育陇药大品种。

3.中药保健产品研发。以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红芪等大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

  (四)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牵头部门:省商务厅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13.推进传统企业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鼓励有条件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鼓励中小微中药材经营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利用第三方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中药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业务,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大力推广“干部开微博、群众开电商”经验,发展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配合部门: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甘肃证监局

  15.推进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研发、生产以甘肃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推广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应用。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家用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疗辅助产品、自我保健康复的器械产品。

  配合部门: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牵头部门:省旅游发展委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5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项

1.落实《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养生文化体验基地、皇甫谧针灸医疗保健基地、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武—清—街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中医药科普旅游基地等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年,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增加10%以上。

2.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着力打造“药膳之都”“保健之城”“温泉水疗”“健身敦煌”“人文甘肃”等品牌。

3.打造一批中医药旅游示范园区。兰州市打造中医保健中心、水川中医药养生园,酒泉打造金塔沙漠理疗抗体保健中心、敦煌沙疗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园,武威打造温泉度假村,定西打造岷县中药养生产业园,陇南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新区,平凉打造崆峒山道文化养生园、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庆阳打造岐黄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正宁县子午岭森林中医药养生生态园区,临夏州打造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生态旅游区。

4.丰富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以当归、党参、黄芪、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5.建成10个中医特色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服务示范机构。

  (六)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工程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牵头部门:省商务厅

  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22.加强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扩大省内高等学校中医药特色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积极推进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提高西医临床医师运用中医技术开展临床诊疗的能力,争取将甘肃省列为国家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示范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依托省内中医药院校,实施国家两年制乡村医生中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教育项目。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配合部门: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

  23.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大力发掘甘肃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打造“敦煌医学”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加强皇甫谧文化园、岐伯圣景两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天水伏羲文化园、武威汉代医简文化园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村级三件事”工程,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配合部门: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

  牵头部门:省农牧厅、省质监局

  牵头部门: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省工商局

  牵头部门:甘肃保监局

  28.推进中医药产业与生物制药协同发展。发挥中医药产业在产业园区布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政策制定、骨干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辐射作用,为生物制药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促进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龙头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配合部门: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省工信委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30.推进绿色中兽药、生物农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抗菌消炎、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和防疫驱虫的中兽药。选择性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生物农药。根据动物的不同特性和生理需要,积极研发具有营养作用、增强免疫作用、维生素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和复合作用等专用型功能性中药超细饲料添加剂,逐步形成中药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

  配合部门: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专栏8中医药产业与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专项 

1.大力开发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新型疫苗、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抗肿瘤药物。

2.重点推进伤寒vi结合疫苗、3价轮状病毒疫苗、13价肺炎多糖结合疫苗、流脑多糖结合疫苗等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3.加快A型肉毒毒素增加适应症临床研究,开发肉毒神经毒素产品。积极发展病毒性肝炎、人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和肿瘤、流行疾病、遗传病产前诊断等领域的新型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

4.推进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动物血清等产品研发生产。研究开发兽用预防类生物制剂和诊断类试剂,重点发展口蹄疫、狂犬病、仔猪腹泻、支原体病、衣原体病、球虫病等动物重要疫病的疫苗和诊断试剂。5研究开发快速检测试剂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用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用品。

6.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物、使用安全的新型兽药、标准质控产品、残留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产品。

7.加快推动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临床试验推广应用。

8.推进化学原料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等产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九)推进中医事业系统化发展工程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实施主体:各市州政府,省属医疗机构

  3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医院、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全面提升中医应急服务能力,医院急诊科急救流程和技术规范。建设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临床基地和技术平台,制定和完善各类传染病中医防治操作规范和应急公共事件的中医救治方案。全面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加强疾控、妇保等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中医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和管理办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全面提升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干预等方面的能力和效果。医院“一站式付费”服务等惠民、便民措施,增加中医药服务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建立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医院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

  配合部门:省财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

  实施主体:各市州政府

专栏9中医药服务体系及能力建设专项   

1.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医院,10万人口以上非市州政府所在地的每个县市区原则上建成1医院。%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60%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

2.70%医院达到三级水平,85%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年,医院薄弱学科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万元;开展糖尿病等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总投资万元。

3.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左右,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个。

4.%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乡镇卫生院、8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年,实施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建成30个左右医院特色专科。每名基层医务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养生保健技术。力争50%的县区建成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区,争取40%的县区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5.建成7—8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成5个左右的名老藏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

6.争取建成国家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1个,建成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争取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

三、工作路径

  牵头部门:省工信委

  牵头部门: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招商引资。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中医药产业园区要制定促进园区建设的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聚集产业要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园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进驻园区的企业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实施“出城入园”和“引强入甘”等措施,紧密跟踪大企业和大项目,促进重点项目落户中医药产业园区。鼓励中药龙头企业引进协作配套项目、扩散加工环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生产体系,着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来甘肃创办中医药企业的创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经纪人才给予重点奖励和重点扶持。

  配合部门: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

  (四)注重宣传引导。加大甘肃中医药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传播体系,集中宣传中医药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种。挖掘甘肃中医药文化内涵,通过开发岐伯、皇甫谧等甘肃特色中医药文化资源,设计体现甘肃省中医药特色的品牌标识,提升甘肃中医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联合国际展览机构,开展甘肃中医药产业国际展会,面向世界传播甘肃中医药特色文化和品牌产品,提高甘肃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配合部门:省文化厅、省商务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五)提升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服务意识。在企业开办、新药报批、项目审批立项、土地供应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企业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引导、扶持、规范和完善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专家咨询及人才、技术、信息、金融、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构建全面、便捷、专业的服务平台。

  配合部门:省工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牵头部门:省农牧厅、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分别牵头中药种植业组、中药制造业组、中医药服务贸易组、中医药事业组四个专项工作小组工作,其余各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各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工作机制。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信息月度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地区、各部门任务落实情况。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按月调度行动计划推进情况,落实各项任务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每年度发布《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评估报告》,总结工作成绩和不足,提出下年度改进措施。建立中医药产业统计指标、分析、监测体系,建立中药材生产情况、规模以上中医药工业企业、中药材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统计报表制度,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考核支撑。

  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

  实施主体:相关市州政府

  (四)强化考核督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将行动计划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通报奖惩制度,将考核督查结果及时向被考核督查的部门及所在的地方政府通报,并将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合格、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进行追责问责。

配合部门:省工信委、省农牧厅

?

秘书处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yiweia.com/dywpz/1587.html